“无论是京外7省区还是京内的低收入村,市国资委系统都严格按照产业扶贫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昨天,记者从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获悉,市国资委党委将产业扶贫作为全系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和重要抓手,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最终实现区域脱贫与企业转型共赢的发展目标。
精准对接
扶贫成效十分显著
北京市扶贫协作工作共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共7个省区89个县级地区。日前,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等领导先后带队前往7省区帮扶地实地了解市管企业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情况。让人惊喜的是,市管企业围绕产业扶贫工作“动作快”“落点实”“成效大”。
在和田市东北方向的阿克恰勒乡尕宗村,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户281人,北京住总第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筹资20余万元,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村中建设面积500余平方米宽敞明亮的门面房,解决了部分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这也应了张贵林在与援疆企业代表座谈时的要求:“要坚持首善标准,做好援疆项目建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百姓致富,充分与‘精准扶贫’相对接。”
对新疆的精准扶贫标准也成为所有市管企业产业扶贫的标准。在内蒙古正镶白旗,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月盛斋公司建立了以饲料种植、肉牛养殖、活畜储备、肉牛加工为方向的现代畜牧产业园。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0月初投产,可解决就业120人,其中贫困人口50人,吸纳专业养殖户382户、800人;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帮扶星耀镇、宝力根陶海苏木33个嘎查村148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395贫困人口脱贫。
据统计,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2016至2017年,全系统19家一级企业在京外7省区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和产业协作项目投资额120.9亿元,预计带动当地就业1.27万人。而今年上半年,市国资委系统京外精准扶贫和产业协作新增投资10.9亿元,将吸纳当地就业人口1.7万人。
市管国企们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扎实明确的就业人数,都让量化后的精准帮扶,显得硕果累累。
产业链输出
助力当地长远脱贫
当然,“会花钱”还得“花得对”。到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时,张贵林强调:“市管企业要通过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产业链整体输出,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完善的工作体系,助力当地长远脱贫。”
随着产业扶贫在7省区遍地开花,将有一大批拥有一技之长的当地工人,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就像在京和公司上班的维吾尔族姑娘米尔古丽,从一个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姑娘,到如今熟练掌握纺织工艺的产业工人,6000多元的计件工资让她成为车间里的“工资状元”,而她所在企业员工月平均3019元的工资,也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当然,除了“就业”与“脱贫”,这些产业落地生根后的长远发展,也自然成了当地老百姓眼中致富的希望。
截至目前,市国资委系统共有20家市管企业在河北省开展光伏发电、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251个扶贫项目,吸纳当地24000余人就业。京能集团等9家市管企业在内蒙古开展光伏发电、食品加工、畜牧生产等90个扶贫项目,吸纳当地5000余人就业。还有11家市管企业在新疆开展特色农产品、纺织加工、基础设施等28个扶贫项目,吸纳当地915人就业。4家市管企业在西藏开展光伏发电、商贸交流、牲畜品种改良等8个扶贫项目,使当地一批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同步发展
区域脱贫与企业转型双赢
北京时尚控股公司下属的京和公司作为第一个在新疆落户的高端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吸纳当地近千人就业,它改写了和田地区单个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的历史。不仅仅是目前公司为6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其中182人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更直观的是,该企业从2016年8月投资建设至今,已完成投资2亿元,实现销售3.5亿元,实现利税2396万元。
精准扶贫绝不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集合,而是依托产业升级,在精准扶贫的同时推动企业转型。北京城建集团极星农业科技园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现代化设施的农业园区,并通过支付农民土地租金的形式使当地村民每年获得135万元收益,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企业也在做着产业升级的全新探索。
如今,京能集团内蒙古乐盛公司作为国内大型燃煤机组,不仅首次实行冷、热、电三联供,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更为呼和浩特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北京市管企业们让这场扶贫攻坚战打得稳健又漂亮。
□本报记者 王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