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凝固在故宫的大清时间
炸出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8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人
炸出来
的油条
 

油条可算是中国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食物,东西南北中,各地的油条大同小异。但即便是细微的差别,在文人眼中往往就包含了特别的意味。

1982年初夏,沈从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湘西凤凰。故乡的山水田园依旧那样宁静清幽,故乡的风味小吃也依旧那样别具一格。据黄永玉回忆,“早上,茶点摆在院子里,雾没有散,周围树上不时掉下露水到青石板上,弄得一团一团深斑……”沈从文一边静静地喝着豆浆,一边称赞家乡的油条:“小,好!”

梁实秋平生也爱吃油条,先前在大陆,后来到了台湾,烧饼油条一直是他常吃的早点,但台湾的油条不够脆硬。走南闯北几十年,梁实秋在饮食方面见多识广,他也介绍过北方的烧饼油条,可谓花样繁多:烧饼可以分为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等,甜油鬼等几种。“螺蛳转儿夹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

梁实秋喜欢听油条压碎的声音,这是一种趣味。但是,这种趣味在张爱玲看来或许就是一种恶趣了。张爱玲对于食物口感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细腻的味觉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出来,十分难得。

值得称道的还数汪曾祺。塞馅回锅油条,是汪曾祺为之自豪的一个创造。他给好友朱德熙的一封信中相告,他最近发明了一种吃食:买油条两三根,切成一寸半长一段,内层掏空;将肥瘦各半的猪肉馅拌上葱花姜末,以及少量榨菜末或酱瓜末等,塞入油条窟窿,入油锅炸焦。他自己形容这道菜“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后来,汪曾祺又将塞馅回锅油条列入其《家常酒菜》一文中,并称“这道菜是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捉摸出来的”。

过去卖油条的摊点,一般都会为顾客提供包油条的纸张,如过期的报纸杂志。萧红记述过一件小事:三十年代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一个炸油条的小摊上,她发现包油条的纸竟是鲁迅翻译俄国小说《死魂灵》的原稿!于是写信告诉鲁迅,鲁迅却不以为奇。其实,鲁迅家里吃油炸鸡之类的食物时,也常拿他的手稿当餐巾纸。

豆浆油条,在老舍心目中是最好吃的早饭。在张恨水心目中,老舍是最要好的朋友。1966年,老舍在北京旧城墙外的太平湖投水身亡。当时家人怕他受刺激,对他隐瞒了老舍的死讯。然而正月初六吃早饭时,张恨水从一张包油条的传单上,偶然看到了老舍自尽的消息,这对他来说不啻晴空霹雳。第二天清晨,张恨水正要起床,在家人为他穿鞋时,突然仰身向后倒去,从此再也没有起来。

烧饼夹油条、字纸包油条……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也许,其中还夹进了人生苦乐,包含了世间悲欢。

摘自《羊城晚报》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