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欧洲顺风车鼻祖 如何保护乘客
古代开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开学
很隆重
 

古人的一生有 “四大礼”,“入学礼”为读书人首个必经的礼节,其次就是“成人礼”“婚礼”和“葬礼”。

古时,新生入学叫“开书”“破学”或“破蒙”。学费是一份“束脩”;校服是一件“青衿”;上学装备是一套“笈囊”。

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从中可以看出,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至于入学时间,古代并不固定,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三种开学时间中,以“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

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当天,儿童需穿新衣服和红鞋子。同时,家长要特意为孩子准备四样早餐: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干葱、两个红鸡蛋。这些食品可是有寓意和讲究的,分别代表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连中双元。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种礼节,看上去似乎很繁琐,但它恰恰体现了师生之间以礼相待和谦逊文明的融洽关系。学生自入门之始,即接受尊师的礼仪教育,即使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礼仪的规定,皇太子初入学门,拜见博士时,所携礼品,所着服饰,与博士的问答,以及最后的拜礼,和州、县学的束脩礼是完全相同的。这也说明,尊师重教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净手”的寓意为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然后,要举行 “开笔礼”。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击鼓明智”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描红开笔”就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含义深刻。

古代的开学典礼和拜师津贴并不在意邀请众多有名望的人士出席,也不注重礼物价格的多寡。一系列的仪式只为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的老师,老师也全身心地接纳自己的学生。摘自《海南日报》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