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牛栏山百个家庭挑战亲子赛
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
东城首家街道文联党支部成立
京报馆旧址将建邵飘萍纪念馆
东城民政集体颁证8对新人
“小手拉大手” 齐创文明城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报馆旧址将建邵飘萍纪念馆

 

古旧的窗棂、斑驳的石柱、木质的楼梯……近日,西城区启动了一系列文物腾退项目,其中,就包括了位于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32号的京报馆旧址,而这里还是其创办者,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的住所。

京报馆所在的魏染胡同,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中段,在北京南城的众多胡同中不很起眼。走到胡同中间,路东的一栋坐东朝西的灰色两层西洋式小楼就是京报馆的旧址。

京报馆由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和一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组成。楼房面阔七间,临街的正立面采用西洋古典式砖壁柱装饰。大门西向,开于一层的正中,楼门的上方镌刻着三个已显斑驳的行楷大字“京报馆”,落款是“振青题”。“邵振青”正是京报创始人邵飘萍的别名。

小楼的楼梯为木质,宽度仅可供一人通行。因为生活于此的居民,每天上下往返,年深日久,每节木楼梯的中间都留下了下凹的脚印。而小楼附属的四合院也已经变成了大杂院,住进了众多居民。京报馆的腾退于7月25日正式启动,30户承租人均在35天公告期内搬离。随着腾退的完成,昔日喧嚣热闹的大杂院终于恢复了安静。

邵飘萍自幼才华横溢,在校期间,就开始给《申报》撰稿,并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1918年,他辞去《申报》职务,与他人共同创办《京报》,并担任社长。《京报》创刊的原址在宣武门外珠巢街,1920年迁至魏染胡同。据悉,当时报馆一层是传达室和负责报纸销售及刊登广告的经营所,二层是编辑部和经理室。当年,报纸编好后,报样就被送到报馆对面的平房里印刷,出报后,报差将报纸送到北柳巷的报房里,再从报房发给卖报的小贩们。邵飘萍本人大力提倡“新闻救国”,而《京报》也一贯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军阀制度。1926年,邵飘萍遭到反动军阀的杀害。1984年,京报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京报馆腾退完成、修葺后,将建成邵飘萍纪念馆。北京宣房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京报馆的30个承租户中有邵飘萍的孙子邵澄。他今年已经65岁,租了院里6间房,“听说这里要建成邵飘萍纪念馆,邵澄老先生非常激动,还打算把家里的老物件整理好,捐献出来可作为展品展出。”

□本报记者 陈曦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