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皇家遗迹到人民公园
教师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皇家遗迹到人民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近日推出建园30周年纪念日门票。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何才有30年的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对圆明园的认识在1860年戛然而止,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历史很少被人关注。从圆明园管理处的成立、到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开放,30年公园史讲述了这座皇家遗迹向人民公园历史蝶变的过程。

一百多年的漫长衰落

“要搁早些年,这儿连墙都没有,不用买票就能进圆明园。”在福缘门社区住了三代的曾大爷今年74岁。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曾大爷在圆明园里的小村落里住了三十年。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间,生产大队、学校、厂矿、鱼塘、稻田、民兵打靶场,都在圆明园遗址上落地生根。

一百多年的漫长衰落,把圆明园从地图上几乎抹平。1860年首次遇劫以后,清政府曾进行过修整,到1873年尚存13处建筑群;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肆屠杀劫掠,一些土匪恶霸趁火打劫,遗址被彻底拆毁;直到1904年,气若游丝的清政府再也无力支持,裁撤了圆明园总管机构。民国期间,圆明园成为了人尽可取的废料场,不仅军阀偷运文物,老百姓盖房烧柴都能从遗址里搬砖砍树。就这样,当60年后曾大爷们搬进园址时,就只剩下西洋楼一带的“几块破石头”。

1970年代,大规模平山填湖、砍树盖房是圆明园地区的生活图景,大批涌入的700多口劳动力组成海淀公社的7个生产队,曾大爷们在京西北郊风风火火。据统计,园区内230座山丘中有80座被挖,河湖故道被用于芦苇种植、积粪和垃圾填埋。

1976年11月17日,海淀区政府从区绿化队中抽出28名职工,设立圆明园管理处,结束了圆明园72年没有专管单位的历史。职工们在仅存的大水法遗址周围广植速生杨,就是为了和村民抢夺地盘,保护遗址。当月,圆管处清扫渣土和碎石,清理出了方外观前西式双檐八角凉亭。天气很冷,工人们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恢复了台基旧观,拣出几块精美的琉璃花砖。这一消息在村民中产生轰动:“敢情我们住在皇帝的地盘上。”

海淀区政府意识到,圆明园这片荒地下可能还存在大量的遗址文物。转年来的1月,管理处发文给附近单位、农村和学校,希望它们支持管理处工作,同时园内设立多处通告牌,严禁各类毁园行为。“毕竟圆明园实在太大了,一把火根本烧不完。”工作人员考古挖掘时,要把土下挖1到1.5米才能看到文物遗迹。

呼吁保护整修圆明园

1977年4月,《北京日报》社呼吁保护整修圆明园。此后,海淀区政府组织附近生产队、驻军单位,以及文教、新闻界人士在圆明园参观座谈。运走原属圆明园内文物的部分单位陆续归还。当年5月到10月,圆管处清理观水法基址地,发掘出100多件琉璃残件。工人们吊开十余立方千斤巨石,把北京大学朗润园从这里运走的五块石屏芯回归原位。

很快,圆明园成为当时新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1978年,圆管处在远瀛观两侧的管理房举办“圆明园图片展览”,展陈圆明园四十景、西洋楼二十铜版图片和部分遗址照片。为了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从部队转业的圆管处员工张恩荫顶着烈日,和三个工人跑北京各大图书馆,才拓印下了一份黑白照片。这一展览的门票上就画着刚刚清理出的大水法景区。这场简易展陈,第一次系统展示了圆明园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首次公开的盛时景象让观展人叹为观止。

此后两年,圆明园园史展览的图像被搬上荧屏,在电影纪录片《古都北京》《圆明园》、北京电视台《清代民俗画掠影》节目中大量引用,圆明园盛极一时的壮美、英法联军的恶行,强化了公众对火烧圆明园有了“国耻”概念。

这年8月13日至19日,全国性的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召开,正是在这场会上,中国圆明园学会宣告筹建,并发起了为期两个月的“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签名活动。在共计1583个签名中,宋庆龄、沈雁冰、习仲勋、许德珩、张爱萍、史良、荣毅仁等人的名字列在第一行。

一部电影让圆明园再成焦点

1978年到1982年,圆管处收回了园区内近千亩水田、苇塘,后来部分又被化工五场等单位占用,填平建房。圆明园的矛盾十分复杂,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遗憾的是,其间西苑大队第五生产队把西峰秀色的600多平方米遗址,连同山石、建筑基址、墙基全部推平。这意味着,西峰秀色的遗迹被彻底毁灭,再也无法按原样整修或复原。

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导演李翰祥从内地方兴未艾的“圆明园热”中嗅到了炽热民族情怀,决心拍一部电影《火烧圆明园》。因为园内不具备拍摄条件,剧组从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借景,又在昌平搭了临时的西洋楼,拍摄中一把火烧掉,拍了一出真实的“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公映时万人空巷,让圆明园妇孺皆知。

1983年7月29日,市政府决定筹建圆明园遗址公园,将遗址公园写入当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公园的建设从修路和复建桥梁开始,逐步深入到考古发掘。北京文物研究所负责论证,哪块方案敲定就圈起哪块开挖,原基重建。继1985年修整福海景区后,圆管处在1986年全面整修了绮春园山形水系,并复建了绮春园大宫门及鉴碧亭、浩然亭等景观。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遗址仍然埋在地底下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在圆管处工作15年了。“这是一座盖在废墟上的公园。遗址都在地底下埋着呢,勘探也不过完成了20%,修整出来的更只有2%。每一个景区都要经过论证、挖掘、修整之后才会开放为遗址供人参观,在没有建起围挡考古之前,游人看不到遗址,只能看到和普通公园一样的景致。”刘阳说,游客进入公园,以为进了遗址,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圆明园在清中后期一直没有停止过修建,同一片遗址下可能埋藏着各个时期的不同地基。刘阳介绍,“这样的遗址并不好展示,如果挖开遗址,游客只能看到一片夯土,一场雨就能浇没;但如果在上面搭棚,又和园林感觉不协调——圆明园的景色是要借西郊的山一起观赏的。所以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直到现在都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法。”

摘自《北京青年报》 魏冠宇/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