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手机APP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八成受访者都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
个人信息泄露后
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最常见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内容范围、可能途径、问题形式、维权意愿等有关情况,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 “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在线网络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结果显示,遇到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85.2%,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的常见问题有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接到诈骗电话、收到垃圾邮件。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受访者曾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电话,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
消费者最担心
信息被利用从事诈骗活动
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根据调查显示,经营者未经授权收集个人信息和故意泄露信息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另外,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当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向消协和有关部门投诉等。值得关注的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安装和使用手机APP
很少有用户阅读隐私协议
调查显示,用户在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很少有人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其中,从阅读程度上看,占比73.8%曾阅读过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受访者中,能够认真阅读完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的受访者仅占26.7%,不到三成;将近四成受访者会大概阅读有关政策;约20%受访者会选择阅读重点章节说明;还有部分受访者会在使用过程中偶尔查看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
中消协建议:
严打信息贩卖 建立黑名单制度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一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消费者普遍关心的惩戒手段、赔偿问题等涉及深度不够;二是工信、市场监管、公安、文化、网安等有关部门强化动态监管,包括对开发商资质的审核、APP的登记备案、APP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审查、违规惩罚机制各个环节等都应形成联动,强化源头治理;此外,严厉打击个人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联合建立APP抽查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公示黑榜软件。
消费者使用APP“四注意”
消费者在选择使用手机APP时应当做到“四个注意”:一要注意选用安全合规的APP产品和服务,并选择正规有效的渠道进行下载安装;二要认真阅读APP的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说明;三要注意培育良好使用习惯,不随意开放和同意非必要的读取权限,不随意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定期维护和清理相关数据;四要注意认真应对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问题,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时,要通过有效手段主动维权,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本报记者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