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现场会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结果,北京市在试评价城市中排名第一。从试评价结果看,本市精准制定“9+N”系列政策措施,聚力营商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红利逐步释放,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让企业和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举措一:
电力“三零”服务 客户不跑腿少花钱
2月8日推出了低压客户“三零”服务新举措。所谓“三零”服务具体包括:客户“零上门”,电力公司推出了95598电话、网上营业厅、掌上电力APP等多个线上报装渠道,在“掌上电力”APP中增加了GPS系统定位以及上传报装资料等新功能,客户在家就可以上传全部申请资料,运用新技术实现了客户报装接电“一次都不跑”;客户“零审批”,取消了电力公司内部的审批环节,并且代替客户办理外线工程的市政审批手续;客户“零投资”,原来客户外线工程中需要新装的变压器、高低压电缆、电表箱等,改革前全部需要客户投资,改革后大部分将充分使用现状电力设备做到电力资源共享,其余新建部分也全部由电力公司出资建设,不需要客户掏一分钱。
不久前,位于海淀区成府路五道口的北京同文餐饮公司桥咖啡就感受到北京市电力公司推出的“三零”服务带来的便捷。“我们的咖啡厅因为业务扩张,需要增加供电容量。了解到‘三零’服务举措后,就想着去试一试。”桥咖啡店长谢丽丽介绍,“其实,之前也进行过相关咨询。但是当时因为了解到涉及市政审批比较复杂,而且外电源工程需要占用较大资金,预期需要我们专程安排2个月的时间来办理,所以这个事就一直处在搁置的状态。”今年4月20日,咖啡店的员工拨打了营业厅客服电话提出用电报装申请。“当天就有电力公司人员与我们联系,下午来到现场进行勘查。现场收了申请资料,还告诉我不用跑营业厅,电力公司负责办手续,预计十多天就能送电。”谢丽丽回忆道,“真是比我们预想的快了很多,还不用自己跑手续。”
5月4日,电力公司就完成了客户外部电缆敷设工程施工并为客户送电。从报装到接电,全程仅有申请受理和装表接电2个环节,接电用时15天。“三零”服务的模式共为客户节约投资成本13万元。据介绍,北京市电力公司开展“三零”服务以来,压缩了客户接电环节。对于客户来说,报装过程只有申请用电和电力公司现场送电两个环节。数字显示,2月8日以来,本市已经有9198个客户享受到了电力公司的“三零”服务,他们的平均接电时间仅用时5.09天,其中最短1天。
举措二:
“创业会客厅”
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中关村创业大街是我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四年来,这里汇聚45家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创业团队2921家,获得融资1038家,融资成功率35.5%,总融资额277.8亿元,培育出2家独角兽企业,成为全国双创风向标。这份成绩单取得得益于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中关村创业大街始终坚持服务升级,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服务创业者,培育优质企业。尤其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依托政府引导与国有平台支持,积极做好创业会客厅服务升级、主动服务外籍创业者、优化街区公共环境等几项工作。
走进中关村创业大街,一个标注着“创业会客厅”的地方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据介绍,这个“会客厅”是创业大街打造的一站式全方位双创服务平台。在全国首创了“政府政务服务+社会专业服务”模式,政府主动开放资源与服务,通过平台集成广大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必需的企业开办、财税、人力、知识产权等服务。
据了解,目前已拥有创业大街、海淀综合行政服务中心两个线下窗口和一个线上平台。今年2月,率先开通“码上办”创新服务,扫描二维码即可办理九大类160项服务产品。据介绍,“创业会客厅”成立三年来,已经服务了近5000家企业,深度服务1500家创业企业,节省了创业群体的人力与时间成本。
为更好服务外籍创业者,创业大街联合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打造外籍人才服务窗口,提供外籍人员创业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在政策申报、签证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为了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公共环境,街区积极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在环境绿化、夜间灯光、街面休闲等方面进行升级。2018年,新设立共享书店“书·茶”和创业食堂,满足创业者不同需求。
举措三:
一站式专区 办事效率提速
3月26日,海淀区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区正式挂牌成立,专区位于上地政务服务中心三层东厅。在这个专区,企业可以完成“三个实现”。一是企业开办免预约,实现即来即办。二是打通工商、公安、税务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网上通办。三是一窗受理、后台流转;一次申报,全程办结,实现集成化政务服务模式。
据了解,企业开办具备一般性经营条件的必备流程环节精简至2个,快捷高效实现“准入又准营”。截至8月15日(3月26日-8月15日),一站式专区共发放营业执照2330份,代发企业印章2330套。专区设立以来,每日的企业开办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均日办理业务35笔,专区办理的企业设立量位居全市第一,更多的企业享受到了政策红利,进一步激发了海淀区市场主体准入活力。
2016年11月1日,海淀区在原国家工商总局的授权下,以科技类内资有限公司为试点,率先开启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工作,并于2016年11月3日发出了北京市首份电子营业执照。自2018年优化营商环境以来,实现面向新设立内资有限公司“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全覆盖,对于新设立内资有限公司,从网上申请到取得营业执照及公章全过程办理时限大幅压缩不超过三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企业开办效率。8月8日,海淀区通过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领取电子营业执照的登记量突破两万大关。
北京市(包括海淀区)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无介质、无纸化,全程网上办理,通过手机APP对申请人、法定代表人和股东的身份进行无介质实名认证,文件材料拍照上传系统,申请人通过电子签名对真实性在系统中进行信用承诺,审核人员通过“北京CA”电子签名认证后进行核准,生成不可篡改的标准电子档案存档。
截至今年8月15日,海淀区通过全程电子化开办的企业总数达到20757户。此外,作为全程电子化的配套服务措施,海淀区还实行了营业执照、公章的免费寄递,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企业办照“零成本”,群众办事“零跑路”。
今年5月21日,海淀区启用企业营业执照自助打印及领取系统,实现即时取照。自助打印执照系统正式上线至8月15日,累计为企业提供5347次自助打印取照服务,共计节约企业等待时长10694个工作日。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