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8年来的牡丹,至今刚好40年。”见到记者,牡丹集团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高宝祥说。
提起牡丹电视,对北京人来说是一种情怀,一种集体的回忆。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北京电视机厂),成立于1973年。作为北京电子工业著名的传统电视生产商,牡丹集团在历经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共有三次重大的产业战略选择和两次重要的战略转型。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从事传统电视制造业,创造了家喻户晓的“中国之花”——牡丹品牌;在服务经济时代,主要从事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了北京的亮丽名片——“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在数字经济时代,牡丹立足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实施互联网+、物联网+、AI+行动计划,并以智能制造服务(IMS)云平台为核心,主要从事智慧园区、智能科技、智慧孵化、创意文化和智能资讯五个业务门类,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国内知名的智慧科技型信息服务方案提供商和服务供应商。
作为牡丹集团40年发展的见证者,高宝祥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一些历史:“当年国家重视技术工人,我技校毕业后,第一年月工资34元,第二年月工资40元,第三年月工资50元,这在当时可算是高工资了。”高宝祥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做一个好工人。”
在牡丹集团内的数字电视工程国家实验室里,高宝祥选择了当年是生产线,如今是一间会议室的特殊地方接受记者采访。“我进厂后,当了一名电镀工人,大概生产线就是这个位置。”高宝祥指着会议室里中部位置说。
“那时候不叫工匠精神,叫靠手艺吃饭。”让高宝祥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牡丹厂一个八级钳工纯手工打造了一个铁簸箕,让大家都佩服不已。
随着企业的发展,高宝祥的岗位也由最初的车间一线工人,调到了质检处,把控牡丹电视的质量。提及当年牡丹电视的质量,高宝祥十分自豪:“当年牡丹电视厂十分重视质量,牡丹电视做的上百万件产品、数百万件产品无差错。”
随后不久,高宝祥又调到了销售部,眼看着几个人的销售部,迅速发展为几十人规模的队伍,高宝祥也全国各地跑销售。“那时候是牡丹的辉煌时刻,牡丹电视全国都有销售,在外地还建厂,国内很多同行企业前来参观学习经验。”
由于受地理条件、体制等多种因素限制,牡丹集团开始由辉煌步入低谷,“同样的产品,外地进京的电视品牌销售价格,比在京内生产的要便宜50元,当时牡丹的压力非常大。每生产一台电视,成本比别人要高出至少一两百元,这如何在市场上竞争?”最终,牡丹集团开始了三次产业战略选择和两次重要战略转型,高宝祥也因此调入相应岗位工作,一直在牡丹集团坚守。
“从辉煌到转型,形势变化很快,而牡丹集团每次转型都像是凤凰涅槃。经历4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从牡丹电视转变成为了立足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服务业的智慧牡丹。 服务于北京电控的整体发展战略,又是一次新生。”高宝祥说。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