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国人的魔法艺术可以征服世界
专搞“魔术揭秘”就是在毁这门艺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魔术狂人”田学明:
中国人的魔法艺术可以征服世界

 

说起田学明,如今更让人熟知的是他中国传统“穆派戏法”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和浸染魔坛二十余载,“魔术狂人”的真性情。而熟悉田学明的人都知道,除了魔术,他还会很多中国传统艺术,比如曲艺、京剧、变脸、杂技等等。对于自己的多才多艺,好学的田学明认为,“艺多不压身,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传统艺术表演大多都是相通的。”所以在他的魔术表演中,可以看到更为丰富的艺术门类,这也形成了田学明独特的表演风格。

16岁开始学艺,20岁登台,从戏曲表演转型成为魔术大师,田学明的前半生在各种机遇和选择中不断辗转,但他始终不曾忘记的是“向前走”,是坚持发扬传统表演艺术的初心。在他的魔法世界里,除了奇幻的色彩,还有发扬与传承的根。“我要守住老祖宗留下的艺术财富,更有责任将他传承下去。”望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授牌,田学明觉得任重道远。

戏曲表演开启艺术人生

1964年出生的田学明,老家就在京郊延庆一个名为“大柏老”的村庄,自幼喜欢武术的他,随着村里的业余剧团学习表演,身上功夫也算得上是“童子功”。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田学明总觉得表演不踏实。

“1983年,学习的机会来了。”田学明告诉记者,那一年,北京市河北梆子艺术团招生,他一门心思想去进行专业学习,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可是对于这个选择,我的父亲是不太支持的。”田学明回忆,当时田父在村里任职支部书记,骨子里的传统观念还是觉得“唱戏”的出路并不好,但却拗不过田学明对于传统艺术的执着和热情。即便父亲扬言“不会负担学费”,田学明依旧揣着录取通知书,踏上了戏曲学习这条路。那一年,他17岁。

“考进北京河北梆子艺术团只是第一步,我们要经历在河北省艺术学校5年的学习,才算真正开始从艺。”田学明告诉记者,报到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所有学生,第一年的学习算“试读”,能坚持下来,并且成绩合格,才有机会继续学习。“为了成为留下来的那个,第一年的学习,我几乎成了班里练的最狠的学生。”回忆起过往,田学明浅浅一笑。

那是怎样的一段时光啊?田学明说,每天4点钟起床,晚上12点钟睡觉,比其他同学早晚各多出一个多小时的训练时间。即便如此,田学明也从未午休过,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艺上。就拿基本功当中的后手翻来说,一般的学生一次能翻2个,而对于田学明来说,苦练之下翻上七八个不成问题。

“那时候同学都叫我‘田老邪’,对我的刻苦都感到不可思议。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番苦不会白受,我一定能练出真本事。”田学明十分感恩在学校里教授他“唱念做打翻”的所有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也影响了田学明一生的艺术表演。采访过程中,田学明时不时地向记者展示戏曲表演中的手势和眼神,他说,“这些表演技巧和方式像刻在骨子里一样,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顺利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和考核,田学明的学艺之路变成了“习惯性刻苦”,他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丝毫放松,一样的作息,一样的苦练,他就这样坚持了五年时间。不仅如此,上学期间的每个假期,田学明也未曾松懈。“放假了,我会坐车回家看一眼家人,然后就返回学校继续枯燥的学艺练功生活。”田学明说,至今,他都非常庆幸自己曾那般刻苦,在努力练功的同时,不忘学习文化艺术理论,这让田学明的艺术表演像“两条腿走路”,充满灵动和韵味。

1988年,田学明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正式走上了戏曲表演的舞台,他说,“虽然从事戏曲表演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学艺的经历确实是让我受用一生的财富,是戏曲表演打开了我的艺术人生。”

坚信“艺多不压身”

学习戏曲表演是田学明扎扎实实学艺的第一个阶段,但对传统表演艺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他,从未停止求学。“上学的时候,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边练功,边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中医。”田学明把这些知识当成一种技能或者资本,他总说“艺多不压身”,于是学习的劲头就愈发地高涨。

1990年初,田学明在北京天桥认识了很多老艺人,他们身上各式各样的传统艺术表演让田学明喜欢得如痴如醉,“没有演出的时候,我就去天桥跟老艺人们学本事。”什么硬气功、“赛活驴”、各种叫卖、小曲小调等各式传统表演,田学明都好问好学。

“我是真心喜欢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即便是老艺人们口口相传的技艺,我也都记在心里。”多年之后,田学明就凭借老艺人的讲述,复活了已近失传的“赛活驴”。 据了解,赛活驴又称“毛驴舞”,是一种“斗哏”与杂技相结合的舞蹈。小媳妇骑在驴背上,手打一副三寸长、一寸宽的竹板唱莲花落子,人扮演的驴做出“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抢背下三张高桌”高难动作,还要上桌子、上三条腿的板凳,仿山羊上山等绝技。

“这些技艺如果没有人去呈现,很有可能就会逐渐消失。”田学明对于这些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满怀惋惜,他复活了改良版的“赛活驴”,既保留了传统技法,又更新了道具,更适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据说,首次演出的时候就赢得了满堂彩。

除了“赛活驴”这样几近失传的艺术表演,田学明酷爱学习中医知识。“在我上学时的宿舍床头,就有一个用木板制作的简易小书架,上面放着我有兴趣的各类书籍,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就是我的学习时间。”田学明告诉记者,中医知识的书就放在最好拿的地方。

因为懂中医,上世纪 90年代在剧组跑龙套的过程中,田学明还认识了香港著名导演徐小明,并深得其信赖,为徐导演治好了陈年旧伤。“徐老板先后给了我很多次向影视剧演员发展的机会,但都因各种原因,与我失之交臂了。”田学明笑着说,在那个满腔艺术热情的年代,金钱的诱惑没有让他丧失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执着,在错过机会的同时,他也更坚定了将传统表演艺术发扬光大的决心。

1996年,田学明从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辞职,开始了独立艺人的生涯。他包场地,带队开展传统艺术表演,同时也在拜师学习他挚爱的魔术,逐步从戏曲演员向职业魔术师过度。

中国特色的魔术让世界为之狂热

田学明学习魔术戏法的时间要追溯到1990年,他拜穆派第三代魔术大师牟衍铭为师,学习中国戏法和西洋魔术,成为穆派戏法第四代传承人,并由此踏入了魔术领域。

说起魔术的学习,田学明感慨地说,“魔术表演是实战出真知,门道和技法都很好了解,但真正上了舞台,如何演得好,没破绽,才是真本事。”上世纪90年代初,田学明在北京大观园戏楼承办传统艺术表演,期间就邀请自己的师父前来表演魔术,虽然自己学了几年,但始终没有上台表演舞台魔术。

直到1996年,田学明才因师父请假,自己第一次以魔术师的身份登上舞台。“我还记得第一次魔术表演之后的心情,简直没脸见人。”田学明苦笑着说,舞台的检验让他知道,自己的表演和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于是大观园戏楼一天六场重复性的表演,成为田学明的“练兵场”,他一次次改进、提升、再完善的表演,呈现在那个小小的舞台上,直到父亲和师父在台下看得笑容浮上了脸,他才对自己的魔术表演充满信心。此后,田学明的魔术表演愈发精彩,演出机会也就更多了,2000年,他成立了北京学明艺术团,带着穆派戏法走遍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同时也出现在各电视台的荧屏里。

而这些年,为了魔术表演,田学明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在师父牟衍铭的引领下,他也跟很多知名戏法老艺人“学活”。其中,著名古典戏法表演艺术家马国良先生就曾在离世前,把古典戏法传给了田学明。“按照行里的规矩,老先生关上门手把手地教我,讲授其中的机关和门道,就连我师父也不能看。”田学明说,学习了那套古彩戏法,他每天在家练习,闭关了一个多月时间,就上台表演了,惊喜的是,演出效果非常成功。

当然,田学明不但系统传承和整理了穆派戏法精髓,还自创大型魔术,曾自编自导自演北京首家大型魔术剧场《魔幻时空》。在2009年和2012年,田学明凭借自创大型魔术《悬浮》及《古彩戏法》、《摩托车消失》,参加青岛国际魔术比赛,两获国际魔术大赛金奖。2012年,田学明还在鸟巢发布了五行遁术魔术逃生表演,魔术将结合金,木,水,火、土遁术展现其高超的魔术技法。目前,土遁、水遁、火遁魔术逃生表演已经完成,并大获好评。

“不走出国门,你永远都不知道,中国传统戏法的受欢迎程度简直是国人不可想象的。”田学明告诉记者,特别是出访法、美、日、德、澳、加拿大等国家,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简直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场场演出观众爆满之余,还经常出现增加演出场次的情况。

田学明感恩一路以来帮助和支持他的每一个人,每学一份本领,他就多一份感恩之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原本在民间极有生命力的演艺形式,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日益衰微,趋于小众化。更令田学明倍感痛心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戏法儿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机关、门子现在都失传了。田学明说,“如今,穆派戏法的传统技艺‘二十四孝’里边,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目前我看到的只有我可以表演,这活儿挺难。还有像‘四亮’、‘十八件儿’,一般人都演不动。我现在一直在恢复着一些老活儿和文字资料。”把一些观众没有见过的老活整理一下,留下视频资料。

光大传统文化的心依然澎湃

在田学明的办公桌上,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桥穆派戏法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十分醒目,田学明告诉记者,他时刻不会忘了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承下去。

说起传承,田学明总是会想起自己的师父和那些曾经在艺术道路上给予他很大帮助的老艺人。“所谓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精神意志的传承。”田学明说,就像每一个老师傅都曾对他认认真真传道,兢兢业业受业一样。田学明感恩在传承传统艺术技艺的同时,他也在深受传统文化的感染,所以认识田学明的人都知道,他重情重义,尊师重道。在他的身上,人们总能看到积极、乐观、阳光的正能量。

作为传承人,田学明很早就刻意将女儿往魔术艺术道路上来引领,“但随着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跟我对于艺术的认识和创作理念就逐渐有了分歧。”田学明说,为了让女儿传承传统魔术艺术,爷俩没少闹矛盾,但一切冲突都是以艺术传承为出发点的,即便有不愉快,两代人的心也是向着艺术的。

当然,多年来田学明也在收徒弟,大力宣传保护传统魔术艺术,为了更好地传承古彩戏法,田学明还积极参与各种“非遗”进学校、进社区活动,还办了不少学习班,他说,“这些东西如果没人喜欢,就失传了。”

在挖掘、整理、传承古彩戏法之余,田学明将自己传承戏法的故事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魔术话剧《平生三级(瓶升三戟)》,并由他自编、自演、自导。据田学明介绍,创作话剧的灵感来自于他和女儿做客北京电视台《时光缘》栏目,他告诉记者,《平升三级(瓶升三戟)》是一部情景话剧,剧中反映现代社会中,一个艺术团体的创始人,一位执着传承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和极具现代女孩特性的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故事。

田学明说,认识到《平升三级》必须是话剧,要有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精彩的台词,而自身的强项魔术戏法也要充分展示。既然是魔术话剧,魔术自然是其中的看点,剧中融入了多个经典古彩戏法——瓶升三戟、金玉满堂以及老北京天桥传统绝活。值得一提的是,剧中54岁的田学明给现场观众带来360度旋子、抢背变出火盆等多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独创绝活儿。

“故事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象的交织与碰撞,从剧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代代魔术艺人对艺术的钟爱,经历种种磨难传承技艺,让古老的魔术焕发新的艺术青春。”田学明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可以像剧中的“女儿”一样,心甘情愿地传承古彩戏法。目前,魔术话剧《平生三级(瓶升三戟)》已经圆满完成,现场反应热烈不说,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本报记者 王路曼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