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炜
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北京肿瘤医院名誉院长
“质疑,向自己提问题是很要紧的,有自己的看法再考虑是否正确,这是出发点。然后,就是坚持。”回顾自己从医以及担任医院管理者的经历,北京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徐光炜教授这样总结。
徐光炜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上海,“我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希望我学医,上学的时候我喜欢生物,就接受了这个意见。一开始并没有特别远大的抱负,是在工作中愈加喜欢上的。”徐光炜介绍,自己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大一院)工作,1969年时开始从事肿瘤专业工作。
1969年,为响应周总理发出的“攻克肿瘤”的号召,徐光炜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始筹建肿瘤科,但如何开展工作,是创建初期感到困扰的问题。“当时在文革期间,国外的信息无从获得,全国各地发掘的治疗癌症的献方也很多,但真假难辨。在这种背景下,经过讨论决定以研究中医药以及免疫治疗为我们开展科研的业务发展方向。明确了科研方向,大家便热情地投入工作了。”徐光炜回忆,“当时除了坚持科研为先,自主创新并争取多学科协作外,在科室内部也注意培养人员一专多能,使专业间能取长补短,使得综合治疗成为肿瘤科的一大特色。打好了基础,使得北医一院有异于全市各院的肿瘤科,迅速发展起来。”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于1976年成立。建所初期,明确全所的学科重点很重要。一方面,徐光炜确定了乳腺癌为重点,另一方面,1976年全国三年死亡回顾调查后明确了一些常见肿瘤的危害,胃癌被发现其死亡率占全部癌症之首,所以胃癌成了另一项学科重点,同时徐光炜所在研究所成为胃癌全国防治研究协作组的牵头单位。由于当时研究所刚刚成立,缺乏研究胃癌的工作基础,于是徐光炜就组织各个研究室围绕胃癌这个中心,结合各自专业,查阅文献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我们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各科室的研究方向,大约半年的时间,各个科室都写出了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徐光炜介绍,“汇编成册之后,在1978年北京召开的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上散发,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当时,还组织了全国范围的胃癌根治手术巡回示范演讲团,徐光炜位列其中,由于影响较大,山东胶东半岛胃癌高发区也邀请其去作示范手术并讲课。“当年我年轻体健,以大概每天一个县的频率,上午手术、下午讲课。一周多的时间,虽然很累,但是身心是愉快的。”
记者了解到,徐光炜主编了肿瘤科普读物4本,组织编写了肿瘤科普系列丛书一套十册,主编的科普读物《肿瘤可防治》作为《相约健康社区行巡讲精粹》系列丛书之一,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徐光炜说,“科普文章是比专业文章要难写的,除了要有专业的水平,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家可以接受。我出差时在飞机上就会把构思好的科普文章写出来。我认为专业人员是有义务把知识科普给大家的,这是职责所在。”
“我从医超过60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认为医学领域新知识更新很快,要不断充实自己,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值得探索。”徐光炜说。
□本报记者 唐诗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