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冬奥组委驻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所在地,将打造冬季体育运动特色先行区。目前,石景山区市民冰雪体育中心的两块国际奥林匹克标准真冰场已全部投入使用,单板滑雪大跳台概念方案已确定,力争今年年底开工。同时,石景山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今年已完成中段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市民冰雪体育中心投入使用
7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长安街边的石景山区市民冰雪体育中心,这座白色弧形建筑是石景山区利用国际雕塑园、莲石湖公园、石景山体育场等场地,打造的综合性冰雪运动基地。该中心总体占地面积2.87万平方米,是以三个世界先进的气承式气膜结构为主体的滑冰馆群,较传统结构体育馆节约75%能耗、40%建设成本。冰上训练馆、冰上赛事竞技馆内的两块1800平方米国际奥林匹克标准真冰场已全部投入使用。本月刚刚投入使用的冰上赛事竞技馆设置有4个专业的运动员休息室,以及教练室、医务室、裁判室等,并配套1000个观众席的看台、专业灯光音响系统。
记者看到,在冰上训练馆内,北京市京源学校冰球队、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冰球队、北京市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速滑队的学生们正在冰场内分别进行冰球和速滑训练。京源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学生范月婷告诉记者,之前家长带着自己滑过几次冰,经过学校的选拔后每周会来这里集体训练五次,自己很喜欢在这里训练。“现在暑假期间,训练的次数更多一些。每次训练会包括陆地训练一个小时、上冰一个半小时,希望能更专业一些。”
石景山区副区长左小兵介绍,石景山区大力推动冰雪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军营。今年提出了“全区3万余名中小学生100%上冰体验,冬奥知识100%进校园,体育老师、舞蹈教师100%完成冰上技能培训”的三个百分之百目标。目前,全区2.3万人次中小学生实现上冰。今年年底前,力争实现百分之百上冰。
“去年开始,我们一年级到高三年级都陆续开展了冰上体验课程,还开展了冰球和队列滑两个社团,社团成员目前以三到六年级学生为主,每周会进行两小时训练,暑假会有短期培训。”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体育教师苏晨说,“上学期期末,石景山区全体体育和舞蹈教师全部参加了约一个月的冰上课程学习,包括基本滑冰培训和专项培训内容。”
建全市首个冬奥特色社区
据了解,石景山区将建设本市首个“冬奥特色社区”,广宁街道与冬奥组委驻地首钢西十筒仓仅一墙之隔,于是广宁街道高井路社区成为“冬奥特色社区”首个试点社区。
在去年社区百日会战拆违工作中,高井路社区围绕高井路、高井沟周边小区进行了全面整治,“我们改造升级了车棚、安装简易便民桌椅供居民聊天乘凉,但目前距离精品社区还有距离。”广宁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宗荣介绍,近期已召开研讨会,计划在高井路社区建设冬奥体育文化设施,比如打造高井路“奥运吉祥物”一条街,绘制冬奥知识的文化墙、社区内路面井盖彩绘等;紧临社区的永定河高井沟治理升级,效果不仅限于黑臭河体消失,还将变身为展示冬奥的休闲河道公园等等。
同时,记者了解到,在石景山区举行的冬奥会比赛项目单板滑雪大跳台的建设概念方案已确定,力争今年年底开工,计划2020年三季度完工。为提高冬奥相关公共服务水平,石景山区将打造“中医药国际体验中心”,“将在冬奥组委驻地或周边设立体验馆,目前正在推进当中。”
模式口大街中段架空线入地
目前,石景山区全区域都纳入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范围,模式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石景山区启动了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造工程,重现“京西古道”风貌。去年完成了南小街段的试点工程建设,今年完成了中段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架空线目前已全部入地。
平整的柏油路,青砖灰瓦的民居,随处可见的民俗景观……7月30日,记着来到模式口大街,看到东西走向的主街中段已改造完成,在模式口大街与法海寺路交叉口,一座由老舍先生之子舒乙题字的“庆春斋”内,陈列着老舍先生的作品和舒乙撰写的文章《老舍和石景山》,详尽介绍了老舍先生与京西古道的渊源。道路上的黄色骆驼图案提示着行人,这里就是驼铃古道。“我1969年开始在这居住,原来的路很窄、房子很破旧,现在完全变样了。”今年70岁的金阿姨说,“现在环境变得整齐了、干净了,氛围变得新鲜了、亲切了,我们居民心里高兴。”
沿街还摆放着9张长石条凳,这些“骆驼石凳”不仅美观,还有其历史价值。据了解,在对模式口大街进行架空线全部入地工程时,发现了这些“藏”在地下的条石,考虑到这些条石承载了模式口地区的历史特色决定原位摆放,最终这些条石被设计成了石凳,并将“驼铃古道”的元素加入其中,在石凳上加装骆驼靠背,为老街增添古香古韵,同时又为路人提供歇脚、纳凉地。
未来,这里将举办国学、传统文化艺术、宫廷技艺、民俗文化展示展演等活动,探索一条展示市井文化、京西民俗文化、特色古街文化的融合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