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面对患者, 态度永远好是应该的”
“联合国社区”里的“外交官”民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患者, 态度永远好是应该的”

高树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门诊部护士
 

“我发现,我们医院的外地患者确实比较多,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的。我觉得我就得为这些来医院就诊、做康复的病患好好服务。”心直口快的高树芳坦率地说,“态度好是应该的。”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门诊部的一名护士,高树芳每天都要面对众多的病患,她不仅可以用专业帮助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而且还擅长用微笑化解病人的紧张和焦虑。

高树芳是2014年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工作的。当时她已经39岁了。“最初,我在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工作,我是从学校一毕业就被分配到那的,在那家医院我工作了19年。在那,我既在门诊这种病患多的岗位工作过,也在急诊、ICU等比较辛苦的岗位工作过。可以说,我的业务能力完全没有问题,可就是在那个地方呆久了,感觉特别疲惫。所以想换换环境,也想学习一些新东西。正巧,北京康复医院在招聘,我顺利通过了。”

虽然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跟之前的也不完全一样,但是高树芳一点都不担心。“别人都能适应,那我也能。”到北京康复医院后,她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还参加了康复护理小组,很快就拿到了康复师证。

现在的高树芳在医院的门诊部工作,“我们部门的工作比较琐碎,需要人比较细心。”她说。其实,在很多岗位上,细心能让一个人的工作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但是在医院,医护的细心,却能挽救生命。一次,高树芳在心内科做分诊工作,突然发现,一位正在候诊的病人,紧皱眉头,有憋气表现,询问后得知,病人的前胸、后背都有疼痛感,而且还有高血压病史。直觉告诉高树芳,这位病患可能是突发心梗,于是她立刻呼叫了急诊科的医生,把这位病人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高树芳最近在采血室采血,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养成了准备一些糖果、小点心的习惯。“我们要求抽过血的病人要在采血室外停留一会,以便观察有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很多人早晨抽血,需要空腹。有的人抽完血就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高树芳说,“前两天,我透过采血室的玻璃,就看到一位病人,脸色苍白、没有力气,我马上就给了他一块糖。过了一会,他就缓过来了。”她说。

去年年底,高树芳在做导诊服务的时候就遇到了一对从外地来就诊的老年夫妇。“这对老人有80多岁了,腿脚不是很利索,他们向我咨询如何坐地铁。其实,医院离地铁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先乘坐公交车到地铁,比较麻烦,我怕他们记不住路线,而且那是冬天,那几天外面特别冷,如果老人去等公交车,我怕时间长了,他们会冻得受不了,然后我就通过自己手机里的打车软件叫了一个出租车,把他们直接送到地铁,然后我付了车费。”

“虽然我们也算服务行业,但是我不把病患当上帝,我把他们当亲戚、当朋友。”高树芳笑说。之前,医院收治了一位因为脑出血来医院做康复的年轻病人,病人的妈妈经常陪伴左右。虽然高树芳并没有接手过这位病人,但却跟他和他的妈妈成了朋友。“我每次见到那个小伙子,都会鼓励他好好进行康复训练,时间长了,我和他妈妈就熟悉了。现在,那位阿姨还会定期带小伙子来复查,只要看到我,就会跟我打招呼,聊几句。”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