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百家姓村”的乡情记忆
记述乡土风貌 续接耕织情缘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家姓村”的乡情记忆

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乡情村史陈列室
 

行车100多公里,记者来到密云区古北口镇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河西村,由于全村500多户,共计1700余人口中,包含了136个姓氏,河西村被誉为“百家姓村”。记者在村子里,见到了拥有较多历史记忆的“老支书”——张玉山,听他娓娓道来,这个“百家姓村”流传至今的集体记忆。

69岁的张玉山带记者走进了位于村委会对面的河西村乡情村史陈列室,一面墙上的“百家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宗、谷、郑、纪、侯……”村子里真的有这么多姓氏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玉山笑着说,“比墙上这124个还多呢,如今村子里人口的姓氏已经达到了136个了。”而有趣的是,即便是同是一个姓氏的人,也未必来自同一个地区。张玉山说,他虽是土生土长的河西村人,但往上数四到五代人,实际上是从京郊顺义做生意搬迁至此的,跟村里原有的张姓,并非同根。

与丰富姓氏相似的,还有河西村独特的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现状,据统计,目前河西村村民中包含着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苗族、朝鲜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张玉山说,“几百年来,这些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虽然保持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但却彼此和睦相处,这也形成了河西村善良、淳朴、包容的民风。”

对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姓氏,经过翻阅历史资料和祖辈口口相传的记忆,张玉山也总结出了不少其中原委。“我们河西村旧时被称为‘柳林营’,据说是因为河边的柳树和常年驻扎兵营而得名。”张玉山说,密云古北口镇是边关要塞,是历代驻守边关营盘的所在地。史料记载,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古北口地区修建了长城,这里就成军事重镇了。

“修筑长城的工人,守卫边关的将领都有可能在这里停留或扎根。”据说,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从甘肃、青海一带来了一位总兵马进良,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后来他所带的士兵就世代留了下来。再加上,做生意、开商号和外嫁过来的,几百年来陆陆续续从全国各地迁移至河西村扎根的人,越来越多,姓氏也就越来越丰富。

“姓氏的丰富是伴随着古北口镇政治、军事、经历等历史发展地位的不断提升而来。”张玉山告诉记者,“辉煌的时候,河西村还设立了九门提督府这样高级别的军事衙门,就位于现在的古北口镇中心小学的位置。”

说道“九门提督府”,张玉山指着展览中一张石狮子的照片告诉记者,“这地石狮子简直经历了河西村的近代史。”

据了解,照片中的石狮子原始九门提督府门前的石狮子,建府之日就伫立在那里了。它曾经亲眼见证河西村内兵将行军、百业兴盛的繁华景象。而到了1921年,荒废黯淡的衙门在失去原有风采后,被一名晚清都督出资修建成了学校,从此,这对石狮子守护的便是这一方莘莘学子。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对石狮子曾两次被深埋地下,村里的古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翻建成了新的民宅。”张玉山说,史料有记载,河西村曾有马家大院、杨家大院、孟家大院等多处古朴院落,如今,他们也同那九门提督府一样“变了身”。而没有变的,仅剩这对终见天日的石狮子,依旧伫立在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内的角落里,听着朗朗读书声,数着岁月的痕迹。

走出村落,背靠的卧虎山长城依旧巍峨挺立,焕发着别样的风采;在民俗旅游业的带动下,这个古村落也在冉冉升起新的朝气,那随历史长河慢慢逝去的记忆,被尘封在陈列室和老人的心里,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谁还能记起古北口中心小学内那对石狮子背后的故事,还有谁心系这“百家姓”背后的曲折历史和情怀。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