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棚改一线的“铿锵玫瑰”
姜建莉:用“真情”钥匙打开居民的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棚改一线的“铿锵玫瑰”
——记顺义区仁和镇拆迁科科长韩颖娜
韩颖娜(右二)在临河村接待村民来访咨询
 

四年内,她带领拆迁科出色完成十多项重点工程拆迁回迁任务;她心系百姓,拼命工作,仅用8个月,就和团队解决了原需两年才能完成的拆迁任务;她勇担重任,攻坚克难,于2017年顺利完成了顺义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临河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创造了北京市的拆迁典范“临河速度”。她是顺义区仁和镇拆迁科科长韩颖娜,被称为奔波在仁和镇棚改一线的“铿锵玫瑰”。

“拼命三姐”

只为多让百姓受益

40多岁的韩颖娜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身材瘦削高挑,工作起来雷厉风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姐”。2014年,韩颖娜从信访办调转到拆迁科工作,面对拆迁这个民生重任,韩颖娜要求自己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更要把拆迁工作做出效率,最终让老百姓满意和安心。

调任拆迁科科长后,韩颖娜细致研读各项法规、政策,入脑入心,条条熟记,做到为百姓讲解法规条文张口就来,让村民十分服气。

2017年临河村拆迁过程中,有一位老人拿着一份文件找到拆迁科,声称政府给予他的拆迁款与文件上标明的不一样,韩颖娜知道后为老人细细讲解。老人按她的讲解方法算完后,结果果然与文件一致。第二天,老人又找到了拆迁科工作人员,这一次不再是来要个说法儿,而是签字同意拆迁,“对韩主任,我是服气了,文件政策,她解释很清晰,而且说的条文内容基本与文件上的一致,这协议不签都不行。”

2017年年初,顺义区临河村拆迁工作进入筹备阶段,韩颖娜与同事们随即进入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她告诉记者,“拆迁工作不是简单地拆房子,前期我们要做大量工作,比如制订拆迁方案、动员村民主动搬迁、入户走访宣讲政策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最后的‘拆’打下基础。”为了做好这些工作,韩颖娜每天早上要提前1个小时开始与同事开调度会、订方案,每天晚上12点以后下班也成了“家常便饭”。

“时间不等人,我们加紧把工作做好,最后受益的是老百姓。”这是韩颖娜工作的口头禅,她和团队用8个月解决了原需两年才能完成的拆迁任务,而她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多地惠及仁和的百姓。

讲政策算经济账

站在居民角度思考问题

拆迁工作中,有时家庭内部意见分歧也会造成居民不同意拆迁。韩颖娜经常带着工作人员一次次去入户了解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调解。有一次,一户居民家里不同意拆迁,工作人员多次做思想工作无果后,韩颖娜便约谈了当事人。

“当时我们也很困惑,按照居民自己介绍,他们家庭成员通情达理,也能理解政策,但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愿搬迁。”为了找到症结所在,韩颖娜不厌其烦地与当事人家庭每一位成员单独约谈,6个多小时的交谈后,最终了解到是老太太的儿子想要在拆迁过程中获益。知道问题出在哪,韩颖娜趁热打铁,为老太太的儿子算了一笔“经济账”,讲明白如果到期不签拆迁协议,损失可能比得到的还要多。

“我们做拆迁工作,要站在居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政策给居民讲透了,讲清楚利弊,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办。”韩颖娜说,算完“经济账”后,当天这户居民就签署了拆迁协议,一个长期不愿拆迁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勇挑重担

创造拆迁典范

拆迁无小事,很多时候都要啃硬骨头。韩颖娜带领仁和镇拆迁科勇挑重担,创新思路,多次创造了拆迁典范。

仁和镇前进村和太平村两个村,因为拆迁9年未回迁,回迁房手续和滞留户问题是推进回迁工作的瓶颈。身为拆迁科科长,韩颖娜带领科室人员,多角度寻求解决办法。通过重新查阅前进、太平两村1000余份拆迁档案,重新摸底回迁人数,做到手续办理时心中有数。同时依托区级前进、太平定向安置房项目专项工作组,她下大力气,花费大量时间与各委办局逐一联系对接,每周沟通协调,上报督查专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目前,前进、太平定向安置房项目三定三限手续已办理完成,为实现开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滞留户的腾退工作,韩颖娜那些天几乎天天奔走在尘土狼烟的回迁工地,就是为了摸排滞留户诉求,做到每户诉求都能摸得准,聊得透。在聊天中,她始终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在约谈基础上协调住建委等部门,通过行政裁决促司法腾退,通过司法腾退促约谈成功,建立起滞留户腾退的“闭环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仁和镇党委、政府的坚定支持下,经过细致艰苦的准备工作,2014年至今,共腾退滞留户98户,约谈腾退成功率占95%以上,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

因为前进、太平两村拆迁9年仍未回迁,韩颖娜积极奔走,在区、镇两级政府统筹下,协调镇域内回迁小区现有房源用于急需住房户率先回迁,极大地缓解了两村村民的激烈情绪。前期她带领工作人员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做方案,几乎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认购工作启动后,报名、咨询、摇号、抓阄、认购,她与工作人员始终服务在一线,尤其在政策解答过程中,由于咨询人员过多,即使说的口干舌燥,她一天也顾不上喝一口水。经过七轮认购后,两村549户村民认购房源683套,看着村民们高兴地入住到属于自己的房子里,韩颖娜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在拆迁工作中,韩颖娜还把“创新”二字付诸实践。在临河村棚户区改造项目上,她通过深入研究其他区棚改拆迁政策和沙坨村探索出的创新性政策,继续查漏补缺,提出修改建议,组织方案修改会议十余次,经过指挥部研究讨论后,形成最终实施方案,在宅基地面积认定、安置资格认定、回迁安置房面积计算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对合法利用宅基地者、大龄未婚者等均制订了人性化的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参与度,使临河棚改政策亮点频出。

最终,临河村拆迁工作取得了1200余户15天内全部签约的好成绩,临河拆迁模式得到了全区乃至全市的普遍推广,临河棚改项目成为了可复制的“标杆工程”。

□本报记者 张江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