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纤细,戴着细边眼镜,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眼前的女性,与拆违现场发生状况做出决断的领导者联系起来。东城区龙潭街道工委书记杜娟,在基层工作了30多年,从2010年来到龙潭开始,她扎根这片土地已近8年。
龙潭街道地处北京市核心区,人文精神和建筑风貌有着久远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一代又一代人用时间和生命书写了这里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包袱”,积年累月形成了复杂的原因,造成很多老城特有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升级改造和社会治理,居民幸福感大打折扣。而杜娟让这里发生了变化。
老旧小区拆违就像“剥葱头”
3.06平方公里的龙潭辖区,集中了大片老旧小区和小街小巷,居民休憩、闲谈、散步的空间长期被电线、废弃物件、垃圾广告和乱喷乱涂侵占,本该休闲安逸的老城,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现在最大的事就是环境整治。”杜娟一张口,就是眼前的工作。
夕照寺西里就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大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筒子楼林立,私搭乱建众多,产权单位弃管,一套两居室往往住着两家人。街面几乎全是开墙打洞的违章饭馆、小卖部,煤气罐、垃圾桶占道,晚上尤其嘈杂,安全隐患大。3米多宽的小巷,占满了无照经营的蔬菜水果摊,加上无序停放的汽车、自行车,即使居民想出来转转,也没有落脚的地方。
从2013年开始的拆违工作,随着工作的推进,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浮出水面。比如一幢楼有4家产权单位,其中3家已经不存在;比如一些以单位名义建设的房屋其实也是违建,但居住在这里的职工一直在向单位缴纳房费;比如有居民在简易楼从一个人住到娶妻生子,不得不搭建房屋……
无论何种原因,环境整治工作都得推进。“原本10米宽的通道被违建堵得只有3米宽,有些楼与楼之间的通道,甚至被违建堵死。老旧小区,杂物堆积,着火怎么办?所以这项工作必须得做。”杜娟说,“拆违就像‘剥洋葱’,拆开一层,才知道里面什么样子。”
从未缺席一场拆违行动
“龙潭以建成区为主,有297栋楼房,其中1980年以前有170栋,将近60%,另外有88栋合居楼,涉及1593户、4047人。”向来对数字敏感的杜娟,每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数据,都铭记在心。在她看来,数字虽然是冰冷的,但记在心里是为政一方的责任,是流动在执政者血液里的职业基因。
龙潭街道有一个街巷长群,每天从几点到几点都做了什么,全部有实时记录,保证过程留痕。杜娟浏览手机,实时掌握工作进度。拆建工作难度大,推进没有捷径,全靠干部不厌其烦反复解释。
“干部心理素质不强坚持不下来。”身为街道一把手,杜娟同样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所有组织拆除现场,她一次都没有落下过,“现场就是执行,领导去不需要做什么,就是给主管领导一个强有力的支持。”杜娟说,“有时候心理上就是一念之差。”
能解决的问题,事先最大化的解决。但是,仍然会出现拆违现场突然屋里有人、突然把门锁上的情况。这一刹那,考验的就是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决断能力。面对现场突然出现的彪形大汉,她依然镇定自若,沉着决策。“那一瞬间所做的任何决定,意味着事后要承担全部责任。但是在现场,一定要做出决定。”杜娟说。
2016年,在杜娟一次又一次现场指挥和调度下,7个月时间分7次拆完了整个小区里的297处、4675平方米违法建设,封堵了19处、410平方米“开墙打洞”,把之前3米宽的街道拓宽到10米。
2017年,杜娟把整治提升的范围扩大到光明等社区,带街道全体干部啃“硬骨头”,全年拆除违法建设738处、2.3万平方米,是过去五年拆违总量的1.4倍。
“但是所有的成果,都是团队的力量,没有一个好的团队,光靠一个书记,事情做不成。”杜娟说:“每一次环境整治,街道80%的干部都下去。要知道他们不是专职做这个的啊,周末不休,都在一线,这真的体现了基层干部的拼搏、努力、忘我的精神。”
“小巷管家”经验向全市推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其实早在2015年,龙潭街道就通过创新“4643”参与式协商治理模式,成为北京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街道。杜娟发现,光靠政府自己去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很难。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采取自治。
最初的想法只是把党员志愿者、守望岗志愿者组织起来,以解决街巷环境整治任务仅依靠街巷长,在及时准确地发现环境问题、跟踪反馈居民需求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居民自治”成了自然而然的“选项”,经过头脑风暴,“小巷管家”应运而生。
“管家,管理喻意着服务在里面。党建引领,动员党员自动认领街巷。大家街里街坊,互相做做工作。”所谓“小巷管家”,就是把街巷当成“家”来经营,每一位居民,都能参与街巷的治理,把家门口的事“管”好,促进“家”氛围的营造。杜娟在介绍这一治理模式时,多次提到“小巷管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内涵就在于,“居民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做身边事、叙邻里情、享共治果。”
2017年4月25日,龙潭街道召开“小巷管家”招募启动仪式,地区党员群众踊跃报名,147人成为辖区10条主要大街、86条小巷的“小巷管家”。他们怀揣着“巡、访、做、报、记、刷”六字真经,巡访地区大街小巷,随手解决或协调各类事务。居民认领家门口的街巷,主动参与治理,实现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想、自己做,增强了家园意识和归属感、获得感。
“小巷管家”的概念和做法一经推出,就得到全市一致认可。蔡奇书记先后两次批示:“东城小巷管家好”“东城区龙潭街道的‘小巷管家’有利于居民参与家门口的环境治理,值得提倡”,并于2017年9月2日以“精细化管理”为主题调研夕照寺西里南区环境整治及“小巷管家”工作情况。蔡奇书记对“小巷管家”梁萍说的“我们是同行”更点燃了“小巷管家”的热情。2018年3月29日,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带队调研街道社区治理及“小巷管家”工作。杜娟作为“小巷管家”的主推者,直接负责接待和汇报工作。目前,“小巷管家”已走出龙潭,向全市推广。
“今后打算在前期基础上,再将‘两代表一委员’和‘双报到’在职党员纳入进来。”杜娟想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发挥党员的作用,不断扩大“小巷管家”的覆盖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真正在基层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