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季加大防骗的宣传提示力度固然必要,但如何铲除诈骗寄生的土壤,提高社会对涉高招信息的识别度同样显得关键。毕竟,只要土壤存在,诈骗手段会通过技术化、信息化的改造而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2018高考结束,各地填报志愿也落下帷幕,录取工作紧锣密鼓进行,这个时间段也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花钱进名校、内部有指标、提前发奖学金等花式骗法已经在路上。教育部表示,随着技术发展,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一些招生诈骗披上信息化外衣后又卷土重来。因此列举了诈骗分子常用的伎俩,并针对性地给出防范提示,希望考生和家长们认真查看,谨防被骗。(7月9日《新京报》)
每年高校招生季都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诈骗,具有更明显的针对性特点,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加大各种诈骗伎俩的披露和提示力度,帮助考生和家长树立警惕意识,掌握防骗避免掉入诈骗陷阱,蒙受经济损失,乃至诱发悲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过,涉高招的诈骗近些年呈多发、频发的趋势,除了主观上利用了考生与家长求学心切的心理之外,也与高校招生工作信息披露滞后、欠透明、招生工作不够规范、涉招生相关服务欠缺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因素在提示信息披露的诈骗伎俩中可以窥见一斑。如,利用助学金申领诈骗,一定程度反映出针对贫困大学生助学救济的缺位;以军校、艺校内部指标、提前录取等为诱饵诈骗,则击中了社会对高招走后门等不正之风习惯性认同的软肋;而一些野鸡大学以及假冒高校招生诈骗,则是典型的信息黑障。
所以,招生季加大防骗的宣传提示力度固然必要,但如何铲除诈骗寄生的土壤,提高社会对涉高招信息的识别度同样显得关键。毕竟,只要土壤存在,诈骗手段会通过技术化、信息化的改造而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透明是防骗最好的醒脑剂,减少涉高招诈骗,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与招生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更全面、更及时、更严谨,改变权威信息跑不过诈骗信息的尴尬。比如健全正规高校名录,开放权威信息查询比对,就可以帮助考生准确识别野鸡高校的招生骗局;又比如,建立高校录取信息与各省招生录取信息同步上网备查机制,供考生和家长交叉查询认证,则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趁虚而入。
公正则是防止侥幸上当受骗的去雾剂,减少涉高招诈骗,也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监管力度,督促阳光透明招生,规范招生程序,推动招生公开,对招生过程中腐败和徇私舞弊要“零容忍”。
此外,招生季对录取考生上大学的服务亦当同步跟进,特别是针对贫困的大学新生,地方相关部门应当及时纳入到资助、救济、救助的视野,视情况给予帮助,引导通过正规渠道享受政策,防止掉入陷阱。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