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爱我的‘香’生活”
《大英烦事多》
《高山上的小邮局》
39项活动闪亮 满族民俗风情节
毛主席手书金字匾 亮相漆艺成果展
第二届 “铜牛杯”开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台环卫职工潘文静:
“我爱我的‘香’生活”

 

“在静静制香的过程中,内心感受到了难以言说的美妙!”潘文静对记者说。

潘文静是北京市丰台区环卫中心的工会副主席,平时工作很繁忙,说到她和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结缘,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插曲。

原来,今年5月份,潘文静参加丰台区总工会举办的基层工会副主席培训班,她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传统香文化,授课老师是慧通香学院的蔡榕老师,回忆首次与老师见面时潘文静说,蔡老师是一位三十岁出头气质超凡脱俗的女子,她一袭汉服亭亭玉立微笑着跟学员们打招呼。潘文静心想:“是怎样的经历让眼前这位老师如此与众不同呢?”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蔡老师先是燃起一炉香,然后伴着香气向学员们娓娓道来中国传统香文化。“老师用轻柔的语言讲述了香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她说我今天与其说是在讲授什么,不如说是把你们已经有的对中国香的认知串联起来,有更新更深的认识。”潘文静说。

第一次接触传统香文化,潘文静兴奋不已,在动手实操环节,她了解了制香过程中要用到的香压、香铲、香匙、香箸、羽扫等。那些工具对她来说,是那么新奇,她慢慢跟着老师学起来。

“制作篆香,需要静心、耐心、细心,当你心绪不平时,抹不平香灰;当你拿得起放不下时,做不出完整的篆香图案。就是这么奇妙,只有暂时放空自己,归零、空灵的状态下,才能与久违的香气相遇。”在遵循老师的教导后,潘文静做到了,当她的第一款篆香完整呈现在她眼前,当她亲手点燃它的那个瞬间,当袅袅馨香沁入心脾,潘文静忘却了工作的烦恼。

下课了,学员们三三两两离开,潘文静却因为这一炉香没有燃尽而不愿走。已是晚上八点,老师还要连夜从北京赶往太原的家,两个可爱的女儿还在家中等候,潘文静有些不舍,却也不愿耽搁她赶路,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老师看出了潘文静舍不得这一炉馨香,竟没有催她,不急也不燥地解答她和另一位学员的每一个问题。

与蔡老师邂逅之后,潘文静开始在家中自学香文化,闲暇时就燃起一炉香,让家庭气氛温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潘文静也了解了很多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内容,沉浸在袅袅馨香中,潘文静觉得世界都变得安宁平静了。

“不说别的,单单这些香粉的名字就让人留恋:琼瑶是唐朝香方,适合女子使用;玉髓适合夏天,提神醒脑、驱蚊避暑;绝尘适合全家,或读书、或习字、或对弈、或饮茶……偶尔点上香,和朋友品茶,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潘文静说。

对香文化“上瘾”的潘文静还买来香牌佩戴,一整天都感觉头脑清醒,工作效率也特别高。

良好的生活空间离不开清新的味道,如今很多家庭喜欢用香薰机或空气清新剂为家庭增香。对于这些方法,潘文静认为应该保持警惕,“香薰精油、空气清新剂大多是化学合成的,孕妇、幼儿都要避免接触。而中国香几千年来为中国人热衷正因其老少咸宜。”

对于喜欢中国香的朋友,潘文静特别提醒:“一定要选择天然原料制成的香,不要购买劣质化学香,化学香燃烧后会释放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危害健康。”

“‘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从古至今,中国味道,中国香。袅袅香烟如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人内心的澎湃与安然。复古时尚,我爱我的‘香’生活。”潘文静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她对“香文化”的热爱。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