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吃水的变迁
76年前的“鱼水粽”
人民利益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水的变迁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我有记忆的时候,村子里就有两口吃水井。这两口井一口井深,安装了辘轳,在村子的北边;一口井浅,没有辘轳,在村子的西边,而我家就在村子的西边居住。自然就吃那口没有辘轳的井水了。

家里有担杖、水桶、井绳、水缸这些常备的吃水用具。每天天不亮,就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赶早的人们到井上挑水,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然后出工,这样不至于人多了到井上等候。

到井上拔水、挑水是一项累活,一桶水要从八九米深的井里汲上来,两桶水近百斤重,颤悠颤悠地要走三百多米,才能到家。没有力气是不行的。

小时候干不了这样的活,只有父母哥姐们操持。后来长大了,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时候,在路上歇了两次,肩膀都压肿了,这才更觉得挑水吃的艰辛。

尤其是农忙的时节,在毒辣辣的太阳下割了一个中午的麦子,可是,回到家中,水缸里没有水了,腿已经像灌了铅,不想动弹。没有办法,还得拾起担杖,无可奈何地去挑水。

那时候就想,如果自己家里有井,不挑水吃了该多好!可是,这等同于痴人说梦,谁能有这个经济条件,况且我家建在风化石上,连树都不长,就更不用说水了。如果遇到干旱季节,水位下降,那么吃水就成了困难。这时,生产队就组织人力,进行清淤深挖,渡过难关。

挑水最危险的季节是冬季,天气寒冷,井台上结了冰,人只能小心翼翼地站在上面汲水。有时候挑起水来,刚刚迈步就突然滑倒,鞋子湿了,水桶滚出老远,好好地水桶也被碰得里出外进。

到了年除夕的下午就更热闹了,那时候农村有这样的风俗,五马日之前是不能到井上挑水的,因此,年除夕的下午必须担够到五马日的用水。挑水的人络绎不绝,以致到了最后,井水都犯浑了,挑到家中只能等泥沙沉淀了之后才能饮用。

1998年,村里来了用机器在风化石上打井的人,我花了一千多元钱,在自己的院子里打了一口直径30厘米的水井。下了潜水泵,只要一开电闸,汩汩的井水就涌上来,转眼的工夫就满了水缸,因为泉眼汪,人畜吃水、洗衣浇菜都没问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从此告别了到井上挑水吃的历史。

又过了10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其中一项就是通自来水。这又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于是,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而且直接把水龙头安到了厨房、洗手间里。自来水不仅水质好,而且比吃井水更省事更便捷,农村人真正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后来为了讲究饮用水的质量,保证身体健康,我自己又安装了家用净水器,自来水通过净水器过滤后再饮用,这比直接饮用自来水更安全。

2013年,因为各家自己安装的净水器容易坏,成本高,村里统一安装了大型的净水机。这样,家家户户花很少的钱就能喝到最健康的净化水,自来水只做洗衣浇菜用。

前后四十年的时间,吃水的方式可谓日新月异,从中可以窥见社会的发展,民生的变化,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让老百姓真正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

□冯天军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