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极荒原见证了中国工人不屈的身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极荒原见证了中国工人不屈的身姿
——中铁建工参与国家南极科考设施建设纪实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在狂风、暴雪、强紫外线等极端恶劣天气下,平均每天作业十四五个小时,工程机械连续作业,仅用时22天就完成了中国南极第5座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的临时设施建设,刷新了南极建设速度纪录。

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恩克斯堡岛,这里以气象条件恶劣闻名于世。但建设者们在这荒原上成功地战胜了一切困难,将工期从60天压缩到了22天。南极荒原将永久见证这群中国工人不屈的身影——他们就是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的全体队员。

74°S,163°E ,雪龙号冲破1800公里浮冰区后,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抵达了15年南极征程中新的坐标——罗斯海。在国家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将主要承担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的临时设施建设任务。

天际隐约浮现出南极大陆朦胧的轮廓,队员们注视着远方,内心怦然而动。随着雪龙船在浮冰中穿行,延绵起伏的南极大陆逐渐展现出她亘古不变的壮观景象,天空倾泻着最纯净最原始的蓝,冰面反射出刺眼的锐利白光,携裹着海盐和冰雪清冷气息的海风扑面而来,静默肃杀的南极荒原已提前告知了此次新站临建任务的艰巨。

顶着大风卸建筑物资

2017年12月9日,雪龙号停泊在恩克斯堡岛近岸海冰中,准备开展卸货作业。由于此次抵达时间是历次前往罗斯海最早的一次,近岸尚留有超过430米的陆缘冰,用于卸货的小艇无法登陆,只能全部采用“雪鹰12”直升机将新建站物资从船舶两舷吊起,卸运到新建站区。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队员兵分两路,10名队员留在雪龙船上负责直升机吊挂的摘钩、挂钩、打包和理货工作,6名队员前往新建站区负责相应的摘钩、挂钩、装箱、整理工作。

罗斯海区域较之中山站纬度更高、气温更低、风力更大,队员面临着比中山站建设远为艰巨的挑战。卸货时,“雪鹰12”直升机螺旋桨急速旋转,桨下大风呼啸,正在摘钩的队长罗煌勋在风中甚至难以正常站立,防晒墨镜和防寒服被大风掀起的小石头砸得沙沙作响,眼睛也被墨镜罅隙里钻进来的风砂迷住。世界尽头的荒岛上,他们用默契的配合和坚定的身影打响了罗斯海新站建设第一枪。

12月10日凌晨4点,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上直升机准备返回雪龙船。他们满面尘土,嘴唇泛白,瘫软在直升机座椅上,强烈的紫外线把他们的脸晒得黑黝黝,高强度的作业使得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酸痛,双腿如同灌铅一样沉重,双脚也被质硬厚重的防寒鞋磨得肿胀。直升机降临在雪龙号甲板停机坪上,罗煌勋、闫彬雪、粟敢、罗坤、胡琴、罗新勋六名队员迈着沉重的脚步依次走出机舱。雪龙船上此时响起了第34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杨慧根的广播声:“新站队员辛苦了,你们已圆满完成第一天的卸货工作……”坚定厚重的声音回响在海冰中的雪龙号,回响在浩渺孤寂的大海之上,仿佛一汩清泉让队员们重拾战斗的力量,第一次参与南极建设的青年队员闫彬雪听到广播,鼻子有些酸,眼眶也变得湿润。罗煌勋拍了拍闫彬雪的肩膀,用肯定的目光朝他点点头。疲惫的大家回到住人舱后穿着防寒服侧躺在床上,连被子也没有精力盖便沉沉睡去。四个多小时后,队员们便又集合在雪龙船甲板上整装待发,开始了第二天的卸货工作。

辗转中山站盖温室

“雪鹰12”直升机的吊运极限只有4吨,而此次新站建设最为关键的三台大型工程设备履带挖掘机、装载机和履带吊车都超过了这一极限,最重的履带吊车甚至重达28吨。现场海冰情况无法满足大型工程设备卸运条件,万般无奈之下考察队安排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于12月11日随雪龙号前往中山站,次年1月再重返恩克斯堡岛继续进行新站建设任务。

2018年1月1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雪龙号上队员们的思亲之情愈发浓烈,国内的亲朋好友也同样牵挂着他们。元旦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队员在恩克斯堡岛录制的为祖国人民送祝福的视频,北京电视台也播放了“国企楷模·北京榜样”颁奖典礼,罗煌勋的闺女在典礼上为父亲代领了“十大人物”荣誉奖座。雪龙号在节日期间难得开放了网络,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联系亲朋好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罗煌勋打开微信,国内基地的郑经理发来一段视频,点开竟是女儿在颁奖典礼上的视频片段。看着女儿在颁奖典礼上说“爸爸不怕风不怕雨,妥妥的!……爸爸,你是我的骄傲!”,罗煌勋的鼻子酸酸的——十年了,那个小女孩已经长大了,而自己却很少陪伴她。罗煌勋心里不是滋味。

雪龙号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后,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队员们仍然是兵分两路。队员张建、周建良在此次南极科考中主要承担中山站蔬菜生产温室钢结构建设任务,另外六名负责罗斯海新站建设的队员也在此时上到中山站协助张建、周建良开展蔬菜温室建设。剩下的八名队员则留在雪龙号上参与中山站卸货任务。韩桂军的防寒鞋踩在雪地上,压出熟悉的嘎吱声,走进中山站的他就像回到了家一样。这已经是韩桂军第七次来到中山站了,战区大大小小的建筑单体都曾留下他的痕迹,哪儿的夹板是补修的、哪儿的钢条是焊接的、哪儿的电线曾经被烧坏他都了如指掌。“还以为这次只去新站,没想到还跟着船来了中山站,回家了。”韩桂军站在中山站综合楼前咧嘴笑。

临时党支部保战斗力

罗煌勋收到了国内发来的视频,国内也收到了一封来自前线的意外邮件——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临时党支部的工作记录。

“支部建在项目上,作用发挥在一线”,这一句话始终被建筑行业的人们奉若党建工作的圭臬。十八大以来,中铁建工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基层党组织建设步伐,做到海内外项目党支部全覆盖,确保每一名党员生活在组织生活中——南极项目成了中铁建工党建地图中缺少的最后一块拼图。中铁建工自2002年投身南极建设以来,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及其下属中山站党支部的党建活动。2017年,为了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了补上最后一块基层党组织建设拼图,为了把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的临时设施建设得更好,中铁建工成立了南极项目部临时党支部,从此中铁建工南极建设者有了自己的组织。

在郭松峤发来的党建工作记录中,南极项目部临时党支部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记录在案,睹之如身临前线。在争当为考察队服务的“勤务兵”时,他们打心底感到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在观看中国南极建设的纪录片、听老南极人讲党课时,他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青年座谈会上,小伙子们畅所欲言、沟通无忌;在十九大专题学习会上,他们全神贯注地阅读、字斟句酌地发言。在恩克斯堡岛新建站区艰苦万分的卸货工作中,好不容易得闲吃饭的南极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闫彬雪哈出一口热气,又跟大家聊起十九大报告中的海洋强国战略。罗煌勋说,通过临时党支部党建工作的开展,队员们的信念更加坚定、斗志更加高昂、队伍也更加团结,对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临时设施建设任务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荒野中开启建设任务

1月4日,中山站卸货任务圆满完成,雪龙号驶离普利兹湾,带着除张建、周建良之外的14名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队员重新驶向恩克斯堡岛。越靠近新建站区,队员们的心越是忐忑不安,罗煌勋更是眉头紧锁——不知新建站区附近的陆缘冰消融得怎样了?冰情如果仍无法达到大型工程设备的卸运条件,队员就白来了,没有人想这样徒劳而归,对他们而言这是极不光荣的。好在天遂人愿,近岸陆缘冰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消融,在强风的作用下,已经几乎全部消失。

强风是把双刃剑,在吹走陆缘冰的同时也给卸货工作造成了极大阻碍。“黄河”艇、“长江”驳船在强风的环境下根本无法下水,否则极易翻船,更别提卸运大型工程设备。队员们对此头疼不已,孙春雷更是一言不发地盯着海里的风浪良久。16日中午,恩科斯堡岛附近风速终于减小,正是卸运的好时机!考察队将“黄河”艇和“长江”驳船放入水中,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队员们迅速穿好防寒服和救生衣,正式开始第二阶段卸货工作。此时雪龙号离岸约8公里,“黄河”艇载着队长罗煌勋先进行空载试航,选取抢滩登陆点,并对水位和潮汐进行现场踏勘。“黄河”艇返航后,队员们用缆绳将“黄河”艇和“长江”驳船绑在一起,雪龙号船载吊车将沉睡了两个月的履带挖掘机从大舱缓缓吊至“长江”驳船,再由“黄河”艇拉着驳船驶向岸边。卸运的过程中,队员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起了大风浪,将这漂浮在海上的钢铁巨物打翻。经过半个小时缓慢的航行,“长江”驳船终于靠岸。队员粟敢在驳船板上开动履带挖掘机,小心翼翼地用铲斗清理岸边残余的极少陆缘冰。他娴熟老练又精确的操作让大家目瞪口呆。在粟敢的妙手之下,短短几分钟一个用于冲滩卸货的冰码头便已成型。履带挖掘机将钢跳板搭在冰码头和驳船中间,同时岸上队员咬紧牙关,全力拉住缆绳,防止驳船侧翻。履带挖掘机铲斗勾在雪地上,借助抓地力,一点点地从钢跳板开上岸。仅仅两三米的距离,但在大家紧张的心中像是走过了几千米一样。经过11个小时连续作业,3台大型工程设备全部登岛。履带吊车上岸的那一刻,大家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罗斯新站临时设施建设是为此后的正式建设打下基础、提供后勤保障,然而参与临时设施建设的队员后勤如何保障?新建站区此时只是一片布满了大大小小碎石的荒滩,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上岸第一天便是场惊心动魄的“荒野求生”,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原计划用两到三天的时间来进行基本生存保障设施建设,然后雪龙号离开附近海域去执行其他任务。就在此时,雪龙号二副身体突发状况,急需送至美国麦克默多站后转乘飞机回国治疗。雪龙号是走是留的抉择考验着每一位考察队员的内心,如果无法保障新站临建队员的基本生存,只能放弃此次建设任务,病人的生命大于一切!

“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基本生存保障设施建设!”罗煌勋下了死命令。下午1点,队员们全部上岸,岛上的环境比大家想象的要恶劣数倍。上岸前一天,恩克斯堡岛突降暴雪,新建站区积雪严重,最浅的地方也能堆到小腿肚,队员们只能在积雪中踉跄而行。积雪下是冰川运动留下的大石块,即便是穿着高硬度的防寒鞋也容易崴脚、摔跤。去年12月卸运上岛的新建站物资已被大雪覆盖,集装箱七零八落。

在罗煌勋的安排下,大家各就其位,按照计划开展任务。机械师胡琴驾驶装载机修整临时道路,粟敢则驾驶挖掘机平整临时生活区的场地、配合履带吊车将住人舱从积雪中挖出来后吊运至指定地点临时摆放,同时多位队员协助发电设备的运行调试及临时线路的搭接。时间分秒必争,队员齐心协力,工作有条不紊,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就是一部高强度运转的精确仪器!能够在作业间隙抽出十分钟时间吃一碗泡面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了。凌晨2点,集装箱住人舱的灯亮起来了,13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后,新站临时设施建设的基本生存保障设施得以完成,队员们急忙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雪龙船。

“起航!”雪龙船立即起航,护送着二副前往麦克默多站。疲惫的队员们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休息,而是站在岸边,目送着雪龙号离开。第34次南极科考队就像家一样,每一位队员都是兄弟姐妹,二副的身体状况牵动着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队员的心。

20余天建成临时设施

基本生存保障设施的抢工建设只是一个开端,更加艰巨的任务还在等着队员们。新站临时设施建设本应在12月中旬就展开,受陆缘冰阻碍、航线调整影响,实际直到1月中旬才正式开展建设。工期由60天压缩到了20天,巨大的压力让队员们如鲠在喉,罗煌勋茶饭不思,拧起眉头琢磨着怎么去激发队员们的最大潜能?

清晨六点,集装箱住人舱的窗外寒风砭骨,队员们睡得正是香甜。睹此情境,罗煌勋也于心不忍,但一想到后面工程任务的艰巨,还是咬咬牙把大家叫醒。等队员们用昨晚化好的雪水简单洗漱和吃过早饭后,罗煌勋言简意赅地下达当天的施工任务:“粟敢,你开挖掘机去修临时码头;胡琴,你开装载机去进行场地平整;小闫和王忠测量放线……”说罢,队员便开始了一天的作业。正逢南极“地吹雪”天气,漫天的大雪乌压压笼盖了整个新建站区,凛冽的寒风夹带着硕大的雪粒像弹珠一样打在脸上,积雪没过了膝盖,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搬运着物资,“一二三”的口号在风雪声中遁去……

何中华此时正在为发电机组做保养,年纪轻轻的他是队里能独当一面的能手。此次新站临时设施建设的发电机组全部是国外进口设备,只有曾在贵柴工作的何中华有能力进行设备安装、操作、维修和保养。何中华为新站临时设施建设送来了电,而罗坤则送来了水——他正小心谨慎地用电暖器去烤热被冻住的海水淡化设备上水管。与中山站附近不同,恩克斯堡岛除了荒凉的石滩外一无所有,只能依靠海水淡化设备来保障队员们的工作和生活用水。

晚饭是类似航空餐的食品物资,以肉制品为主,蔬菜极少,只能满足队员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谈不上什么滋味和营养。吃过晚饭,队员们便马上重返工作岗位。极昼期间,日夜的交替无法凭借天空的黑白来判断,只有风速的变化提醒着队员们一天之间的时间流逝。到了半夜,站区的风越来越大,让队员们难以站稳,这才到了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也是直到工作停下的一刹那,疲惫感顷刻间侵袭队员全身,仿佛一位高速赛跑的健将猛然间停下来,暂时收回了他们超人一般的能力。甚至无法再腾出半分力气脱下防寒服,队员们便在住人舱的床上沉沉睡去。

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队员高强度的作业让考察队的领导也心酸不已,开玩笑地叫罗煌勋“罗扒皮”。实际上,罗煌勋比谁都关心着队员,嘘寒问暖、家长里短,沉默寡言的罗煌勋简短而情深意切的话语,让南极项目部这些兄弟们这么多年义无反顾地信任他、跟着他干。到了一月底,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已圆满完成场地平整、水泥墩施工、基础钢梁定位安装、大临建筑广场的砂石方堆砌工作。

二月份,恩克斯堡岛的天气愈加恶劣,每天都是风雪交加,铺天盖地白茫茫一片,最大风速可达十级。队员们顶着暴风雪,将临时摆放的包括住人舱在内的所有大临建筑集装箱吊运到基础钢梁并拼接成整体。机械师孙春雷负责驾驶履带吊车,徐森和罗新勋负责集装箱摘钩和挂钩,仅用半天的时间便将大临建筑集装箱拼接完毕。罗斯海新站临时设施的主体就此成型。徐森和罗新勋刚结束摘挂钩工作,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进行室内装修;而刚从吊车驾驶室出来的多面手孙春雷紧接着就联手老南极韩桂军开展给排水管线的施工和水电桥架的安装。

大临建筑广场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背后不远处的半山腰,机械师粟敢正驾驶着履带挖掘机进行上山道路的施工平整工作。在他用炮机将石头击碎的过程中,突然碎石溅起,把挖掘机的前挡风玻璃砸碎,风雪顿时间猛地往驾驶室里灌。挖掘机越往山上走,寒风越是强劲,粟敢的脸被灌进的风雪吹得麻木,手脚也很快被冻到失去知觉。粟敢只能每隔几分钟就停下挖掘机,下车跺跺脚来来暖身体。南极科考队副领队夏立民劝粟敢:“天气实在是太恶劣,挖掘机前挡风玻璃也碎了,上山的道路就不用修了。”粟敢斩钉截铁地回道:“请领导放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保证完成任务。”就这样,他咬紧牙关、强顶风雪,将上山道路硬是一点点修到了山顶。

经过20多天连续施工,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用原计划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临时设施建设任务,远远超出科考队领导的预期。2018年2月7日,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大临建筑广场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奠基仪式。

□本报记者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