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陪娘借钱
人民利益
关于电的记忆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6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电的记忆

 

我老家在山区的一个小镇,由于地处偏僻,到上世纪70年代末,镇上还没有电,天色暗下来后,镇上漆黑一片、死气沉沉。

1980年,镇里建起了发电厂,供电时间是冬春晚6点到10点、夏秋晚8点到12点。虽每天只有短短的4个小时,但老百姓终于告别了煤油灯、蜡烛照明的时代。

出于距离与电压的原因,发电厂建在镇中心,向四周辐射出电线。每到天黑,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传遍全镇,在距电厂近百米处都能感觉到地面的微微震颤。在电厂墙外有几家住户,石头垒砌的房墙禁不住长期震动,石块渐渐松动、墙皮脱落,面临坍塌之危。住户们找电厂理论,电厂也觉自己确有责任,就为他们重新建起砖瓦房,这些住户“因祸得福”,成了小镇最先住上砖房的人家。

虽有电了,但住户每间屋子只许安一个灯头,白炽灯限在30瓦以内,电厂按灯头收电费。电厂的“查电员”每晚巡视,他们根据窗口的亮度就知道灯泡是否超标,屡次被发现“点大泡”的,查电员会一钳子剪断这家住户檐下的电线,那时不讲究罚款,“点大泡”的最高处罚是停电1个月。

那时,老百姓家没有任何电器,哪家买了电子管收音机,不亚于如今买了“奔驰”“宝马”般令人羡慕,一台收音机也按一个灯泡收电费。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这一片几十户人家的电灯,不知为何每到7点多钟就暗下来,30瓦的还不如15瓦的亮。后来终于查出原因:有户人家弄来个2000瓦的电炉子,一点上附近几十户的灯泡立即发暗。查电员从入户电杆处掐断了他家的电线,没收了电炉子,并拎到各户“警示”,真让人难以相信,一个盘着细弹簧的圆盘竟如此耗电。

晚上不论学习、开会、做活,总有人提醒:快点儿,该停电了!那时,“该停电了”几乎像个“怪兽”一样撵在每个人的身后。

直到1988年才从县里排过来水泥杆、架起高压线,镇上也建起了变电所。通电那天,小镇比过年还热闹,街上悬起两条巨大的标语:电灯长明万家灯火齐颂党恩、发展生产振兴经济实现四化。

如今,电是国计民生的必须,没有电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每忆起当年没电的日子,真不知是怎么过来的,而有了电却点一个30瓦灯泡的夜晚,也是枯燥单调,寂寞难耐。如今,望着眼前明亮缤纷的万家灯火,数不胜数的家用电器,让人倍感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电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快乐和幸福。

□周铁钧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