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当年最想“农转非”
你在玉树还好吗?
人民利益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在玉树还好吗?

 

2013年,我被派往玉树。那时候的玉树已经走出地震的阴霾,明亮的校舍、崭新的民房,处处一片祥和,在没有遇到他之前,我以为这里已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堆就在这里,从坐上飞机的那一刻就神往这个弥漫着佛教气息的圣地,这一方灵魂的净土。也正是在这里,我偶遇了这个藏族小男孩,眉目清秀,肉嘟嘟的高原红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有的福祉与恩赐——在我看来,那是信仰虔诚的玉树人民一颗佛心的外化。

这里的孩子大多着装不很整齐,甚至手上也总有皲裂之后的不清爽,这是游牧民族的特征——始终与自然保持最原始的和谐,如同树木花草般融于自然。

不记得我们到底是怎样认识、怎样开始的这一场邂逅,印象中好像一回头,小男孩就在身后,仿佛自然的存在。虽言语不通,但他眼神中自然流露的单纯与友好让我忍不住还是跟他交流了一路。他不和我们靠近,总是三五步的距离却一直跟在我们身后,问什么聊什么他都只是笑笑,笑意中有一丝腼腆与胆怯。当我们驻足观赏或拍照时,他席地而坐,双手交叉抚弄指尖,静静地等候着,仿佛一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眼神清澈而美好。正是他的这双眼眸,坚定了我之后留在玉树的信念并支撑了我玉树援建的岁月以及此后的人生征途。

临别时,我跟他说拜拜,他马上朝我们挥挥手,脸上荡漾着专属于孩子的满足与幸福。理解与沟通往往能够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那份喜悦持续的很短,似乎是稍纵即逝,以致我的镜头只捕捉到他切换过后的忧伤。他的小手局促地要揣进衣兜,眼睛盯着我的方向但却没有焦点,痴痴的、飘渺的,眼神中分明是一种不舍。阳光打在身后,长长的影子投在身前。

最近总会忆起在玉树的时光,总会想起那个孩子分别时的眼神,或许是做了母亲的原因吧。人和人之间原来即使没有言语的交流也可以产生如此深厚让人难以释怀的感情。眼神中的那份不舍仅仅是因为我的离开吗,还是说因为我也一并带走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希冀?就好像一个山外来客对山民来说意味着另一个新奇的世界,但一旦客人走了,山民的远方则又局限在了大山之巅,而客人也会念念不忘那片理想中的桃花源地。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天堂,玉树的祥和与宁静以及那双清透的眸子始终牵绕着我,不知道多年以后,你是否依然安好?

□马艳春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