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集老弱病残于一身者,最关心身边的医疗卫生事业。
我居住的这个院内分散着隶属于不同机关的宿舍,哪个单位的医务室也不接待外单位人员,当居民有个头疼脑热就只好去医院。虽然只有两三站远,可是交通十分不便。行动困难的老弱病残,想在家里量血压、注射,就只好求助邻居中的医务人员,至于化验、输液,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有一次,我因胃痉挛想打一针莨宕硷,但是居委会主任问了许多人,还是没有寻到一位会注射的。后来,只好搀扶着一位76周岁的退休医生走进我家。她双眼已完全昏花,手脚都颤颤巍巍,我宁可忍受胃疼,也不敢让她给我打针。
居委会投资1万多元,修缮改造了两间年久失修的旧房,经过施工装修、消毒改造,一个月后,“朝阳庵社区卫生站”就正式挂牌了。展览路医院派来了三位医护人员。从此,我可以不去医院,就能量血压、注射、输液、做心电图、抽血化验了,打个电话,卫生站大夫或护士就可以上门服务。老弱病残的居民,不仅生活方便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而且在我患危重病时,它救了我一命!
2005年10月,我因突然憋气去医院看病,急诊科没发现严重问题,就在第三天又去呼吸科看门诊,医生认为可能是肺栓塞,但进一步做CT扫描和超声心动检查,却预约在三天之后。医生开了消炎药,让我先回家输两天液。我当时尽管觉得特别难受,但并不知此病之危险,家人更毫无这方面的医学常识,甚至认为我有些小题大做、小病大养。
这时,我只好请社区方雯英大夫和韩美琳护士到家里输液,她们一看就说我很危险,让我不要输液了,立即回医院,并再三叮嘱,千万不要拖延。我尽管半信半疑,但还是重回医院急诊科,被安排立即照了CT。
放射科的小伙子医生照完以后,二话不说,就一句“跟我来!”接近急诊科时,这位医生已经返回身来,带着两三个医护人员,推着一张病床迎接我们来了。大家迅速把我们送入抢救室,立即给我插上氧气,连接上各种监护仪器,开通静脉通道。医生认为必须立即溶栓,怕再晚一会儿,肺主动脉就全部栓塞,就救不过来了!当溶栓的药液滴进我的静脉以后,医生才告诉我:如果再晚一步,可能就停止呼吸了!医生问我:“你们怎么来的这么及时啊?”
“是我们社区卫生站的大夫和护士,让我们马上来的!”妹妹答复说。“你回去好好谢谢你们社区的大夫吧,多悬哪!”急诊科的许多人都这样叮嘱我。
我在抢救室里度过了三天两夜,然后转往重症监护病房。亲眼看到一位同样患肺栓塞的病人,因来晚了,在急诊室里等待输液时,突然倒在地上,抢救人员赶到,已经身亡。是卫生站的大夫救了我一命!
如今,卫生站的房子,已经从50多平方米,扩到180平方米,医务人员由3人增加到7人。除了看病,他们还定期给居民讲卫生医疗、保健知识;人民医院的专家,也来卫生站出诊;实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以来,参加医保的人员,可以在卫生站享受到医疗服务中的许多优惠,大大地提升了社区所有人员的生活质量。
更可喜的是,我们地区的展览路医院,已经挂牌为“北京市第一康复中心”。我们不仅要有病治疗,而且病后还可以进一步去康复锻炼。如今,家庭医生制度,又即将在社区全面开展,我们的健康更有保障了。
我相信,今后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整个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更大更好!
□韩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