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底包罗万象,壶中尽纳乾坤。
透过一个小小的鼻烟壶,可见花鸟鱼虫活灵活现、传统人物韵味悠远。如此小巧传神的工艺品,就是被称为“中国一绝”的内画鼻烟壶。
正是在这精巧的方寸之间,京派内画鼻烟壶当代领军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守本,已经坚守了近60年。从学艺、痴迷到大师手笔,再到如今主动担起传承使命,他的人生因为内画而精彩。
因缘际会,15岁干上了“一辈子的事儿”
刘守本生于天津,13岁随亲戚来到北京求学。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刚从学校毕业的刘守本被分到了北京景泰蓝工厂,当上了珐琅学徒。直到现在,刘守本都觉得这次机会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幸运。他说,“我没有什么文化基础,也没什么天资。当时家里很穷,没了父亲,与母亲投靠亲戚活着。能到工厂工作,在当时,这是铁饭碗。”更令他欣喜的是,他被分配的还是工艺美术厂,这对从小爱好美术的他来说,既能养家糊口,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一生感恩。
进入工厂后,他非常珍惜这次工作机会,并把它当做一辈子的事儿来做。通过勤学苦练,短短时间内技艺水平就得到明显提升。两年后,他再次迎来事业转折。当时因为历史原因,刘守本被调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工艺美术厂,并进入另一个特别的工种——内画班组,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更全新的开始,也真的一干就是一辈子。
内画壶也叫鼻烟壶,是清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对内画来说,最特殊的就是作画方式,要求在半透明料器制造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用一根细长的前端带钩的笔在钩的顶端缠上一点狼毫,蘸上墨或颜料通过很小的口径,倒着在瓶内的磨砂内壁作画,因此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艺,而且完全用手工制造。
第一次看到师傅在小小的鼻烟壶内勾画出千姿百态,刘守本就着了迷。亦或因为热爱,机会一直垂青于他。进入内画组后,他有幸拜著名内画家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菶祺为师。“那会儿,内画鼻烟壶属于国家保留行业,全北京城干这个的加上两位老师一共只有6个人。”被分到内画组之后,他特别高兴,“在当时这可是个特别好的工种,甚至有室内的办公桌。”
相比于外画,内画对绘画功底要求更高。刘守本当时尤其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除了吃饭、睡觉,他都在办公桌前学习绘画。从临摹《芥子园画传》和《古今名人画谱》开始,到参加工厂组织的美术学习班,跟随崔浩老师学习西法素描,跟随国画家徐北汀老师学习国画山水,刘守本逐渐掌握了正规的绘画章法,这对他来说终身受益。尤其是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三年的学徒生活,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
由于内画鼻烟壶平均10天才能生产一个,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时要在手指甲大小的面积上画出几个人物形象。这十分讲究稳健,因为画错一点就可能影响全局。因此,刘守本就像解放军练习瞄准那样锻炼自己的臂力。有时端起一碗水,伸直胳膊,一伸就是个把小时。被问到当时缘何有这种毅力,他的回答很简单:痴迷。
学内画要想出师,要下很大的苦功。他遇到喜欢的画就会照着在宣纸上先画下来,再在鼻烟壶内画。有一次,刘守本在荣宝斋看到一幅名家名作,又不敢当众画,就凭着记忆,看一次回家画一点,再看一次,再回去画一点。当时,他家住在东珠市口,就这样在一个星期天去了三四次。画好后,第二天再拿来让老师指点。在学内画初期,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那些年,工厂里制作的鼻烟壶大部分供出口,刘守本与内画班组的师兄弟一起,担纲着中国精品鼻烟壶的手工制作的重任。从1972年刘守本开始带学徒,后来当了内画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内画组从几个人发展到三四十人的规模,并一直在中国内画界占有重要地位,出产的内画鼻烟壶产品深受国内外欢迎。
苦练苦修,成就大师之作
也许只有亲眼看到大师之作,才能真正明白内画鼻烟壶如何成为“中国一绝”。大千世界的美好,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精妙地浓缩于方寸小瓶之中,散发着动人的神采,令人拍案叫绝。在刘守本的工作室里,就有幸可以看到这样一件件珍藏多年的内画鼻烟壶精品,代表着他近60年创作的精华。
尽管已经75岁高龄,刘守本每天仍然坚持作画。由于眼力、体力下降,在鼻烟壶里作画已经有些吃力,他就在宣纸上画,拿起画笔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他的左手上,几十年下来,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原来作画时左手中指要一直托着鼻烟壶,时间长了自然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绘制鼻烟壶内画包括起稿、勾线、着色、补景四个步骤。尽管看上去创作步骤简单,但每一步都是对创作者作画技艺、耐心、细心的考验。“内画用的是背画技法,反笔在鼻烟壶内壁上绘画、写字。并且瓶口很小,画笔微细,非常费神。”刘守本认为,在严谨的内画技师身上体现的,正是如今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
“说实在的,内画技巧没什么神秘,真正重要的是它的文化韵味以及手艺人的修养。”刘守本更多地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于传统文化的滋养,“鼻烟壶小,可在它身上,能找到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多年的内画生涯中,他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常常是一手字典一手诗词,“刻苦积累,方能在内画中,把各种形象画活、画神。”
刘守本坚持认为,内画是一门工艺技术与文学素养相结合的技艺。很多时候,适时地为画配诗是整件作品的点睛之笔。“鼻烟壶内面积有限,没有过多的空白容你长篇大论,这就需要作者一要广读诗书,知道此图配何文最应景,二要有驾驭文字的能力,言简意赅地既把故事点明,又读起来充满韵味。”
刘守本创作的《鱼乐》《浴马图》《雪中送炭》、《献寿图》《寒江独钓》等代表作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浓缩于鼻烟壶中,既有画的灵动,又有古诗词的韵味,是颇受收藏者欢迎的上乘佳作。
比如,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引用白居易的古诗《琵琶行》为题材,画以江边明月的意境,一个古代女子坐在船上抱着琵琶,生动再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场景。再配以“浔阳江头月,荻花荡客船,京城琵琶语,司马湿青衫”的题词,绘画与文字相得益彰,堪称极品。
在多种绘画题材中,刘守本特别钟爱于画人物,而画人物也是最难的。在他的作品里,以传统人物为主,人物形象生动,性格色彩鲜明,并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思考。如“钟馗嫁妹”一壶里,钟馗的威严,嫉恶如仇的形象和他妹妹典雅、端庄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抬轿、掌灯、打伞的众小鬼当中,把他们都画成了普通人的形象。在刘守本对题材的理解中,人和鬼之间只有善恶之分,没有可以追求的面目区别。
在刘守本的作品中,百子题材很多,至今还受到收藏家的喜爱。他创作的《百子图》,百子嬉戏,活灵活现,姿态各异,获2003年北京工艺美术金奖,他的《水浒一百零八将》,108个人物各具姿态,性格毕现,非常典型。
凭借几十年磨炼的技艺和传统文化修养,刘守本“将大千世界尽收于一掌之握”,在业界获得颇高的知名度,成为当代京派内画艺术的代表。2008年内画鼻烟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守本随后入选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同时在收藏市场中获得较高的价值。1993年,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还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宾。
执着精品,守持京派鼻烟壶之魂
在刘守本的内画生涯中,老北京文化一直是他的作品之根和创作之魂。
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皇都,内画鼻烟壶就是清代中后期京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虽然内画分京、冀、鲁、粤四大派,但各派的起源均始于北京。刘守本总结称,“京派特别讲究用料,多用水晶、茶晶、发晶制作鼻烟壶,内画则以描绘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里的人物为主。”
“京派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历史上,出过不少大师级艺术家,比如我师傅的师傅叶仲三,还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等诸位,在他们之前,没有艺人能在鼻烟壶上留名。那时人们对内画就跟追捧书画一样,要看是谁画的。”刘守本说,现在这些大师的作品在收藏界一壶难求。
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刘守本创作了大量的内画鼻烟壶,他全面继承了叶家内画鼻烟壶技艺,从内画题材、章法、色泽都能找到叶派鼻烟壶的风格,同时又总结了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等京城名家的内画特点,形成了现在“北京内画鼻烟壶”的风格。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只有先继承过去好的东西,再去发挥创作。这不仅是刘守本创作的理念,也是内画鼻烟壶具有明显京派特点的原因。内画鼻烟壶由京派文化支撑,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京派内画鼻烟壶与其他派别区分开来。别派虽画得不错,但题材等都比较新。而京派注重传承,不仅在题材上喜欢选用文化韵味浓烈的典故,而且在画法上,注重颜色的古朴,作品散发着浓郁京味儿,给人以纯净、沉静的感觉。
受到老北京文化滋养,刘守本的内画带有浓浓的京派风格。他近年创作了许多反映清宫皇室生活以及表现京城古老风情和市井生活的作品,把民国风情、提笼架鸟等老北京特色题材画入壶中,为老北京文化镌刻了一种新的传承样式。这些作品壶坯考究,题材广泛,设色古朴,画工精细,形象生动,意趣悠然,雅俗共赏。
“鼻烟壶虽小,却也能浓缩进一个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他的内画鼻烟壶偏爱以传统题材入画,比如《乾隆花园》《乾隆皇帝赏壶图》《百寿图》等,表现清代宫廷;还有如《笼中趣》《品茶图》《鱼翁八式图》《灯前教子》《踏雪寻梅》等,描绘京城平民的生活乐趣,京味十足,意趣悠然。
虽然工艺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往往不可兼得,但内画鼻烟壶是个特例。刘守本在面对鼻烟壶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时,他两者都做到了。他说:“不注重商业价值,就没饭吃;但是,只有提升艺术价值,才能提高商业价值。”
刘守本介绍,正因为重视内画鼻烟壶的艺术性,20年前,京派内画鼻烟壶曾一度引领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对别的派别都有促进作用。但如今,别的派别如河北、山东、陕西等派,开始采用影印的方式批量化生产,走旅游纪念品路线。但京派一直坚守着纯手工画法,走收藏路线。由于鼻烟壶手工内画的不可复制性,因此在缺失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反而因其高妙的艺术性,价格呈上升趋势。
不过,尽管如此,近年来,由于缺乏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鼻烟壶材质、京派特色保持等的限制,内画鼻烟壶的销售只能面向鼻烟壶发烧友和收藏爱好者,并不容乐观。幸运的是,由于从事京派内画鼻烟壶生产的手工艺人很少,不存在较大竞争,还有一定市场。
耕耘近60载,在刘守本指导下,王博文、金鸿珊、曹永泉、张宝华等一批新京派内画艺术的代表人物逐渐成长起来,“我希望他们能坚守内画艺术之根,围绕地域历史文化不断创作新品,让这个京城的文化品种持续发展。”
倾力传承,古稀之龄走上讲台
在位于天桥附近的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内,75岁的刘守本戴着一副老花镜,正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绘画课。三年前,这里正式系统开设了内画班,第一批招收了十几名学生,特聘刘守本为专业课老师。如此高龄走上讲台,刘守本之所以这么拼,就是为了培养新一代内画传承人。
当学校领导慕名找到刘守本请他教授内画班时,刘守本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事,尤其是对于培养内画人才是一个新的尝试,自己有义务为内画传承出一把力。“虽然早年间我带出了几位得意弟子,但他们如今也已经五十来岁。每每想到这儿,刘老就倍感压力。内画需要培养新的接班人,学校的出发点非常好。”
每周一、三、五,刘守本都要到学校来上课,他还专门做了备课,设置了专业课课程。在教室里,每堂课他都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作画,经过长期的学习,学生们都能够熟练地将细细的画笔深入豆粒大的瓶口内进行勾画,颇有小内画家的样子。在教室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们这几年的优秀绘画作品,很多都笔法纯熟、颇见功底。刘守本表示,在这些孩子中,画技尚可的不少,但国学积累充沛的却不多。因此,在专业课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功训练,他还给孩子们开设了国画、国学课。
“把外画进行内画,把大图缩成小图,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都要在方寸小壶里有所体现,这是内画鼻烟壶最难的地方。”刘守本说,这也是内画技艺传承起来最难的地方,“会把画画在壶里,不算继承,要让壶里的画有文学性、故事性,才能称得上一件好的内画作品,这就要求作者一定要有文学积淀。”
由于学内画很辛苦,并且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选择学内画的人很少,有的学生学着学着就不愿意学了。今年,第一批内画班学生将毕业,虽然成材率不高,很多学生今后选择内画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看到新生力量正在加入内画这个过去不为人知的领域,刘守本依然充满希望。
对于传承,刘守本还有一个心愿,他盼着,未来能从国家层面出台一些倾斜、扶持政策,如落实资金补助、推进终生学习等,切实将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扬扶持起来。“内画是个特殊的职业,他需要多年的积累。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我就盼着这些孩子们早日领悟到这内画的精髓,把咱们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该给那些想学的孩子们更多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塌下心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本报记者 张江艳/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