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苦读“板砖文献”练就博学考古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孙勐
市文物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研究馆员
■密码:
盯得住,一盯到底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就在田野考古一线奋战了15个春秋。”市文物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研究馆员孙勐说。孙勐出生在1979年,2002年大学毕业后,想一心从事考古工作,就选择了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

参加工作15年来,他一直在从事野外考古工作,先后参加了长江三峡水利建设(重庆涪陵)、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建设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北京等重大项目的考古工作,有效保护了国家文化遗产,擦亮了首都的金名片。

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孙勐始终奋斗在田野考古第一线。考古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旦开工,周末、节假日都不能停工,他和他的团队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坚守在考古工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考古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写照。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2016年以来,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的情况下,为做好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考古工作,单位选派孙勐作为路县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他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通过查找、分析大量文献、档案,确定了路县故城城址的线索。

此后,他精心组织城址的考古勘探,冒着酷暑严寒,钻进庄稼地,扎在沟渠中,带领勘探工人,在短短的五个月时间内,对近80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以城墙夯土为切入点,确定了城墙、城壕、主要道路以及该城址的基本范围、形制、结构、年代等基本情况,掌握了这一区域的地下文物埋藏状况。这是通州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也是通州建城之始。路县故城城址的及时发现,文物价值、历史内涵的准确判断,为未来城址的全面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做出了贡献。2017年4月,他主持的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荣获了“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7年7月至11月,为配合京唐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孙勐主持在路县故城城址外进行了考古发掘,完成面积16000平方米,发掘了汉代灰坑800余座、汉代房址27座、汉代至清代水井111口以及各个时期墓葬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发掘成果与路县故城城址作为县级治所的时代相吻合,与路县城址的历史和考古学文化联系非常密切,是两汉时期路县故城外的一处生活、生产区。

丰硕成绩的背后,是以孙勐为代表的考古人的默默付出。为了找到这座城,也为发掘、保护好这座城,孙勐吃住都在工地上,连周末都不回家。他所在的部门为了强迫他回家与家人团聚,专门把部门例会定在周五下午,方便他散会后回家看看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但大多数时候他还是选择返回考古工地。

孙勐能够始终保持着对考古工作的热爱,在坚持野外考古的同时,还加班加点钻研考古科研工作,出版专著3部,合著6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成果丰硕,用实际行动阐释北京传统文化,服务社会。

在田野考古中,他非常注重考古勘探、发掘等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重视考古现场对遗迹、遗存性质、形制、年代、用途的综合判断与宏观把握。因为在圆明园考古工作的杰出表现,他参加的“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与含经堂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孙勐就要着手考古资料的整理、公布和出版,这是对田野工作的总结、深化与研究,也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度阐释。孙勐的专著《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报告》《鲁谷金代吕氏家族墓葬发掘报告》,获得学界的高度赞誉。

孙勐将考古视为毕生追求的一项事业,有着强烈而执着的热爱,他“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