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精心呵护 助文物重放光彩
16年抢救性发掘文物 练就“透物见人”
潜伏在文博圈的技能高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心呵护 助文物重放光彩

冯艳
首博保护科技与
传统技艺研究部文物修复师
■密码:
坐得住,静下心
 

冯艳是首都博物馆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的一名文物修复师,80后的她却是修复师中的一位“老兵”,今年是她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第15个年头。“修瓷器没大家想的那么简单,我在修复每件藏品时,都感觉是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文博工匠,责任重大。”

说到修文物,冯艳坦言自己是“半路出家”。2003年首都博物馆要建新馆,机缘巧合,她走进当时博物馆的文保修复中心,自此开启文博工匠的“旅程”。“在首都博物馆修复技艺的传承还是遵循着老带新,有幸的是,最早带我学习的是国家级古陶修复技艺传承人蒋道银先生的学生吕淑玲老师。她也是馆里培养的第一代古陶瓷修复技艺师。”

虽然遇到了一位大师传授自己修复技艺,但是冯艳也没有放松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业务磨炼。“陶瓷类文物常规修复步骤包括清洗、粘接、补配、打磨、复色。听起来只有十个字,但是要做到精准地完成修复,就需要修复师对于每个步骤的掌握度。”

冯艳回忆,刚进入文物修复这行时,自己也经历过从生手到熟手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以走,就是要静下心来,多练。”为了掌握粘接的修复步骤,冯艳到超市买来不少新的瓷盘、瓷碗,在家没事就砸,就摔。从开始只摔碎一个瓷器开始练习,到后来多个瓷器同时摔碎混杂在一起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摔、粘的练习后,冯艳逐渐掌握了陶瓷文物修复粘接的步骤。

“其实,每个修复步骤要想顺利完成,都要求修复师要认真、仔细。”刻苦的练习,也让冯艳很快掌握了修复的技艺,不久后她迎来了第一次“小考”。“我修复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件白瓷盘。”冯艳说,“这件文物通体都是乳白色的,这种单色其实修复起来更有难度。”冯艳回忆,“粘接时,决不能心急。最忌讳的就是返工,这会造成对文物的二次伤害。修复完时,我的心情很激动。记得它放到展厅展览时,我有空就会去看,特有成就感。”

“修复师就是踏踏实实,要坐得住、静下心。”采访中,冯艳总把这几个字挂在嘴边。她介绍,与其他质地的文物相比,她所在的古陶瓷组在修复过程中最怕听见有任何的响声。“生怕有一点点的动静和误差。因为每一声陶瓷器磕碰摩擦的声音,都表示着一次修复中的失误。所以就是要坐得住,静下心,才能顺利完成修复。”

近年来,这位文物修复岗位的老兵,一直保持着最初入行时的敬业心,踏实地完成着每件文物的修复工作。她也完成了包括馆藏淡青地青花双耳大地瓶、北京郊区博物馆的陶瓷文物修复以及馆藏六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我想我会继续在这行用工匠精神做指引,让每件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冯艳说。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