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苑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追电影
红袄漫话
老妈不过母亲节
红 衣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电影

 

今年五一,有幸回到了阔别30年的故乡——红旗村,更有幸的是,居然在村子里看上了一场露天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红海行动》。

露天电影,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不仅是个美好的名词,还是具有无限想象力与诱惑力的乐园。在那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场景里,我们与星星,与月亮,与树木,与河流,与庄稼,与小鸟,与风,与雪一起观看——对童年的我来说是似懂非懂的故事。

小时候,精神生活十分单调,天天读几本学校发的课本,课本两只角都读起了卷儿,可以吹喇叭了。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父母会买几本小人书供孩子阅读,除此之外,就是踮起脚跟盼望看露天电影。

看露天电影也不是说放就放的,是公社放映队挨村轮流播放。据说,哪个村给钱或者管饭,放映队就去放,当时我们村很贫穷也很少放电影。所以,每每听说哪个村里要演电影,快乐的心情不亚于过年。

一次我随哥哥去十公里之外的五道沟村看电影,当时我十岁左右的样子。电影放映完,已经是夜深人静了,困得我打不起精神来。在返回的路上,借着月光看见哪里有光亮就朝哪里走,迷迷糊糊不知不觉走进大水泡里,多亏哥哥手疾眼快把我拽了上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下午放学后我没有回家,直接随着一大帮同学来到了秦家屯看电影。得知屯子要放电影,街坊四邻的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着,生产队也会及早收工,让大家早点回家做饭吃饭。吃过饭,小伙伴们把家里的小板凳、马扎、木墩等放在放映机附近的正前方,给家里大人占座,那是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地方。

随着夜幕降临,家长的到来,大家盼望着电影早点儿开演……放映员开始试光,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始把大小不一的手举过头顶,伸到镜头前的光柱里,然后摆出各种造型,小白兔、小狗、小鸡、小鸭等等小动物的光影在银幕上展现,大家感受着这短暂的自己创造出来的光与影的魅力,激动不已。当银幕上出现一个大大的“静”字后,现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电影开演了……当换片时,人群中又骚动起来,说笑声、叫喊声、小孩的哭叫声和撒尿声、凳子和椅子的碰撞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演奏着乡村露天影院大合唱。换片毕了,银幕上又重新出现画面,现场又恢复了平静,看到精彩或紧张处,小孩都屏息凝视,眼睛一眨不眨的,瞪着圆圆的。大家伙儿鸦雀无声,静得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有的电影在播放恋人们亲热时,淘气的孩子会抓起一把土朝银幕抛过去,然后一哄而散,消失在看电影的人群中……

直到银幕上打出“剧终”两字,现场再次喧闹起来,孩子们意犹未尽地伸着懒腰,打着呵欠,吆喝着同伴、叫喊着爸妈。外村的村民大声呼唤着走散的孩子的名字,这儿呼,那儿应,一呼一应,找到了,有时相互埋怨几句,然后拿着手电筒向各个路口“打道回府”。一时间,手电光交织在一块,像一条火龙一样,把村外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一路上,我和小伙伴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谈论并争论着电影里的情节和人物。说到动情处,我们之间便会自动地分成了两组,一路打打杀杀地回家。眨眼工夫,微弱的手电光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

露天电影让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多享受且具有教育意义,是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的年代的最高奖赏。露天电影虽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却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变成了内心深处一种美好的记忆!

□赵越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