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500米井筒下的安全守护
杨青风:为视障者打开新“视”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8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00米井筒下的安全守护
——记京能集团昊华能源公司大台煤矿机电科绞车机修班
 

“在我们矿上来说,机修班组是非常重要的岗位,风险也比较大,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要在500米深的井筒里干……”京能集团昊华能源公司机电科党支部书记刘卫民介绍,大台煤矿机电科绞车机修班主要负责立井设备、斜坡绞车、主扇风机及井下架空人车等大型设备机械维修工作,去年全年未发生微伤以上事故,是一支技术全面、高效精干、作风优良的专业队伍。

大台煤矿机电科绞车机修班共有成员16人,1970年生人的班长张伟从1989年来到大台煤矿后,一直从事着绞车等重点设备的机修工作。长年经验的积累,他带的这个在机电科里承担最重任务的班组拥有最好的安全成绩。

“五精”管理促班组达标

“班组负责立井提升绞车的机械维修,就像是楼房的电梯一样,但不是全封闭的,要下到500米深处,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刘卫民告诉记者,立井提升一直以来都是大台煤矿和公司的管理重点和难点。

从前年开始,公司强力推进“五精”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步骤都要讲究精细、精准、精确。“也就是说把班组整个的施工过程全部制定标准和固化的流程,并且严格执行。”张伟告诉记者,精细体现在很多地方,如班前会、施工会,都要精细地按照流程,一字不差地组织起来,并由安监部门监督检查。

刘卫民说,以前交接班没有固定标准,大家一两句话说的交接内容比较笼统。如今,精细的管理模式落地,班组成员每次交接班必须交代清楚当天的工作情况,具体到哪个机器出了什么问题,要携带什么工具去处理等,每个流程都文字化、程序化。

机电科绞车机修班严格按照“五精”管理的要求,不仅在立井检修上严格落实“五精”要求,更将“五精”管理应用到抱索器检修、主扇风机检修和斜坡提升绞车检修上,每一步做到精细化,提升全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

检修前,班组专人负责对罐笼的安全保护设置进行试验,保证检修过程中设备的安全可靠。检修中,严格按照检修流程的各项标准进行操作,班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不放过任何细小漏洞。检修后,由盯岗人员和检修主要负责人对照流程和标准对检修内容逐项核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刚开始时也需要一个过程,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吧。”张伟告诉记者,机电科每周车间会都会针对安全形势和安全管理的要求进行宣贯,每名管理人员也都有分级培训“五精”管理和具体的操作规程等。此外,张伟还会通过对现场人员的督促、班组会议、班前会等渠道向组员灌输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这样精细化到每个细节的管理方式,对组员来说,他们的感觉是管理严了,工作也越来越难了。“做什么事情都讲标准了,每项工作都有自己的标准和评价,我们必须更细致地工作。”员工付涛涛说,他能理解这些举措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每名工人的安全。

班组安全管理上的创新

“班长张伟靠这些年的积累,搞了很多的创新,进行了不少的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尝试,很多都得到公司领导、技术部门的认可。”刘卫民说,通过这些创新,最重要的是让这个班组工作起来更加安全了。

都说绞车机修班的工作最危险,责任也最大,那是因为矿上的2000多名工人,每天都要靠着这3台绞车,送他们往返地面和500多米深的井下。“只要想到这2000多人,我这神经天天都绷得很紧。”顶着这份压力,除了做好日常的检修工作外,张伟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多项工作创新,给检修工人加装辅助保险带就是其中一项。

在大台煤矿的工作现场,井口直径有5米宽,上下运送工人的挂笼长3.5米,宽1.35米。曾经,工人需要从地面迈步到挂笼上,然后把身上的保险带拴到挂笼上保证安全。然而,由于挂笼并没有完全覆盖住井口,工人是有可能失足从挂笼旁的缝隙,直接掉进500米深的井内。

“尤其是冬天,井口都是冰,站不稳,往井口迈那一步的时候很危险。”为此,张伟找来了一些废旧材料,支撑了一个横梁,安装在距离井口两米的地方。这样一来,工人走到这里,便可以先把辅助保险带挂在横梁上,工人万一滑倒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然后再往挂笼上走,扣上主保险带。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工人们也觉得安全了,都乐意先挂上这个辅助保险带。事后,领导也给予了表扬和奖励。

在常年的检修工作中,类似的工作创新,张伟和他的团队还做了很多,例如移动式缠绳绞车,把原先需要四五十个工人集体完成的工作,变成了只需要五六个人就能完成得很好。

此外,为避免架空人车对轮液力推动器的损坏,他们在液力推动器中增加了电磁传感器,既避免了由于对轮制动器故障而导致主电机堵转故障,又保证了设备的本质安全。

关爱班组的年轻员工

在绞车机修班里,除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外,更多的是20多岁的“小年轻”。班组的安全管理出了效果,让年轻的组员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开始积极地学技术,同时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升自己的收入。

“这些小孩刚来的时候比较散漫,在技术学习上不追求进步,日常检修的项目都比较简单。”刘卫民告诉记者,他对这个班组进行了不间断地观察,通过今年年初调整岗位工资,员工们的变化非常大。“思想方面发生了变化,大家看到了希望就更好地干活儿,认真跟着师傅学技术。”对于这种变化,张伟的感触更深。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曾经员工还可以吃饱混天黑,现在每个人都有责任和压力,检修好的能多挣钱,检修后出问题就要扣钱。

班组里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要求跟着师傅学复杂的工艺,学工作原理和检修方法。黄海涛、李万立、付涛涛等年轻小伙子,已逐渐从辅助性的角色变成了主角,担当起一些重担。

除了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外,在日常工作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也是确保安全生产很重要的一环。张伟非常留心观察每名员工的思想变化,一旦觉得他们神情不对,就会主动询问。前一天没睡好觉的,跟家人吵架心情不好的,觉得干活多心里不平衡的,他就不会给他们安排危险的井下检修工作,尽量安排平地上的工作,避免出危险。

曾有一名年轻组员玩手机游戏输了一万多元,张伟注意到他总是有心事,老是盯着手机,询问后就取了一万多元借给他,并称以后有了钱再还。结果不到一年,这名员工就把钱都还给了张伟,并且表示再也不玩手机游戏了。

“帮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着想,之后再交给他们工作,大家都会认真踏实地完成。”张伟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