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钢矿山的劳动模范、一线修理岗上的克难标兵。制动、刹车,循环往复,三十余年依旧追随行进;两行铁轨、万千枕木,是他眼里不变的风景。授艺带徒、破题无数,他在矿山运输大动脉上坚守如初;成绩荣誉看作过眼烟云,不断突破自主检修技术才是他的生命。他是首钢矿业公司运输部机车修理段传动班钳工易广生,火车头上那颗不可撼动的“螺丝钉”。
根治机车“慢性病”
节省检修“医药费”
2016年起,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在一次次“更换、检修 、改造”的循环往复中,易广生实现了内燃机车变扭器自主检修“从无到有”的突破。
运输部共有16台GK1型内燃机车,担负着迁钢厂区的铁路运输工作。机车传动箱的变扭器结构复杂,装配精度要求高,受人员技能、工装机具等条件限制,日久失修,让机车牵引车列时力不从心、格外“虚弱”。2016年,为了根治这一“慢性病”,易广生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攻关路”。
没有实物参照,又不敢贸然将结构复杂的变扭器分解,易广生开始查阅大量图纸。每碰到不懂的部件,他就从网上下载大量图片,彩印后粘贴在变扭器相应位置的外体上,进行比对、分析、分解。分解过程中,为给后续安装工作留出参考,每拆一个零件前,易广生都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此零件相对于其他零件的位置参数,并在拆除前后分别照相留存资料。
面对换挡阀和换向阀检修成本高的难题,他又大胆对控制回路尝试改造,甩掉了这两个“包袱”。经过自主修复改造的机车牵引力强劲,拉上20多个重车爬大坡道还能“一溜小跑不喘粗气”,同时,单台车单次检修还可节省备件及燃油费近2万元,18台车全年检修可节省数百万元。易广生不仅为企业根治了“慢性病”,还节省了“医药费”。
送机车上“手术台”
杜绝隐患“清风”来
易广生向记者介绍,风源系统就像机车制动机的心脏,风源系统供风速度快,机车频繁的起动、换向和制动才能交替自如。而作为风源系统的核心,空压机想要提供高质量的风源,就必须连接净化干燥装置。当时,运输部有六台GK1内燃机车的空压机未进行结构优化,其中四台又没有安装空气干燥装置,导致供风速度慢,部件工作时间长,磨损增加。同时,机体过分追求排风量而忽略了装置结构,系统故障率上升,增加了机车检修、运用成本。这些隐患,无不威胁着行车安全,易广生也随即对风源系统动起了“手术”。
在工作室里研究资料、在机车上研究管路排布结构,易广生用一周时间制定了“手术方案”。重新制作底座并优化排布内部管路,解决空压机问题后的易广生在放置干燥器的时候犯了难。“当时很多构件排布非常紧凑,可以说是没有‘下脚’的地方。”修改了无数次方案,易广生在大脑里将无数个零件拆解分离、重新排布,并按照每次的设想手绘图纸、安装试验。那段时间里,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看什么都像是零件”。经过反复试验推敲,易广生终于宣告“手术”成功。改造完成后,风源系统供风速度明显提高,机车也拥有了清洁的压缩空气。
易广生说:“攻克新难题之前,一定要把过去的成功全部忘掉,否则不是骄傲自满,就是压力大增。很多时候你突破这个瓶颈靠的就是一口气,这口气不能断,断了就会失去信心。”
传道解惑“手把手”
立足岗位至白头
面对近几年入厂、修理经验少的青年徒弟,53岁的易广生总是鼓励大家:“只要你们好好学,我保证不出三年,一定让你们独当一面。”胸有成竹的他也制定灵活的教学方式,“检修现场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地,机车实物就是教具,机车故障就是教学案例,让徒弟们始终都在实践中学习。”易广生说,“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书本不能代替经验,故障多种多样,只有实战过,才能灵活应对。日常检修工作,我会在确保工作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多让他们上手挑大梁,自己会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在各种技能大赛期间,为了让青工们最真实地感受比赛环境,易广生总会将个人收藏的工具分享出来。只要有人去请教他,他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会亲手示教。徒弟裴海超说:“师傅的实践教学让我们积累了好多处理故障的经验与检修技巧,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师傅总是引导我们自己动脑思考,学习探索,这让学习变得十分有趣。”在易广生的言传身教下,徒弟们悉数成为攻坚克难的青年工匠、为企业创收的技能标兵。
易广生常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段铁轨,把自己比作一颗螺丝钉。在他看来,不必发光发热,但却要执拗、倔强地守护机车的安全。而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遇到重点项目攻关时的易广生依然还会登车顶、钻地沟,留在矿山守候,直至白头。
□本报记者 赵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