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当好院士的“勤务兵”
为工伤职工筑起一道防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好院士的“勤务兵”

葛莉
市人社局专家与博士工作处工作人员
“我要当好院士的勤务兵、贴心人,为首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架桥铺路。”
 

“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丰富最顶尖的人才智力资源,全国近一半的院士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但很长一段时间,市属院士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却一直处于低位。但是现在,通过我们的努力,北京丰富的院士资源已经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家与博士工作处葛莉自豪地说。

葛莉介绍说,2011年底的时候,全国有1497名两院院士,而市属院士仅有11人,其中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就占了多一半。这已直接影响到我市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引进和高端人才培养等工作。

为了尽快改变我市高端领军人才短缺的局面,满足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从2011年起,葛莉和同事们开展了大量走访和调研。终于,在2012年底,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学者计划”正式实施了。

随后,为了让这项高端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工程落到实处,葛莉和同事们着手组织了北京学者计划专家委员会,邀请院士担任委员,共同对北京学者进行培养。

“那段时间确实非常忙碌和艰辛,每天都在跟院士联系。有时候是通过电话、邮件联络,有时候是登门拜访。如果院士在外地,我们也会乘火车前往。最初,很多院士不明白我们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市政府负责高端人才管理单位,我们就耐心地给他们介绍、说明。”葛莉说。

葛莉和同事们的坚持,终于成功打动了86位院士。他们加入北京学者计划专家委员会后,北京高端人才有了顶配版的“导师团”。葛莉兴奋地表示。

与院士的紧密联系和沟通激发了院士们的首都情怀和对基层发展的关心。2014年,在葛莉的推动和邀请下,58位院士走进怀柔建言献策,由此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院士行”工作品牌。4年来,170余位院士应邀先后走进怀柔、通州、大兴、丰台以及保定、张家口、十堰、咸宁、昆明,为当地产业升级、精准扶贫问诊把脉。所到之处,无不心手相牵、情谊相连。

院士在为北京快速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北京也没忘记辛勤奉献的院士们。2013年,北京市与科学院、工程院分别发布了“院市人才服务与合作计划”,提出共建“首都院士之家”,院士的服务热线就设在了葛莉的办公桌上。

举办首都院士专家联谊活动、开展院士专项体检活动、联系医院顶级专家帮助突发脑溢血的院士会诊……葛莉和同事们绞尽脑汁的为这些科学家们服务,“有事找葛莉”这句话也悄悄在院士间流传开来。

2016年,院士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黄其励院士因为自己一件“老大难”,找到了也在参加会议的葛莉。

黄其励院士是1941年生人,我国蒸汽工程专家。之前,他在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东北电网有限公司任职。2014年经公司党组批准,他的工作及档案关系正式调入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在调入过程中,因北京的社保系统无法为超过60岁的人办理缴费手续,所以他的社保仍在辽宁省缴费,这就为他就医、报销带来了很多不便。

“虽然黄院士找到我的时候,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他作为早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来始终工作在一线,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就要不遗余力的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葛莉说,为此,他们联系了相关部门,终于在2016年年底将黄其励院士的社保转入了北京,解决了黄院士的后顾之忧,也间接推动了相关社保政策的完善。

葛莉常说,院士作为一名科学家,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光荣、人民的骄傲,院士的每一件事都是她必达的使命。“我要当好院士的勤务兵、贴心人,为首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架桥铺路。”

□本报记者 陈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