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爱孩子和立规矩并不是单选题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4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孩子和立规矩并不是单选题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如此。在我们身边,管得太松和管得太严的家长都不少见,前者以爱的名义放手,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后者则认为没有规矩的孩子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父母在处理矛盾时要综合进行考量,不能在“爱孩子”和“立规矩”之间做单选题,因为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爱孩子要讲方法 尊重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曾几何时,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一代,从小在祖辈、父辈的疼爱下长大,没有人和他们争宠,一度曾被扣上“小皇帝”“小公主”的帽子,如今,80后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他们除了会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保障,在精神层次上,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观。

“为了孩子成长,我绝不会溺爱孩子的。”记者采访了多名年轻父母,在育儿观方面,“不溺爱”是大多数人都提到的一个要素。85后职工赵蕊在儿子出生后,毅然辞去了在邮局的稳定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她告诉记者,一方面她希望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见证他的成长,另一方面她担心如果交给姥姥或奶奶带,她们难免会溺爱孩子,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说是不溺爱,但很多时候我自己真的把握不好这个度。”赵蕊的儿子今年3岁了,专职带孩子这段时间她做了不少功课,光是育儿书就买了不下10本。可是越看她却越迷茫:到底什么是溺爱?

赵蕊举例说道,有一次,孩子在午睡时尿床了,正赶上奶奶过来帮忙,奶奶看孩子尿床了,忙给他换裤子,谁知孩子说什么也不肯穿,光着屁股跑来跑去,躲避奶奶的双手,奶奶便提高了音量:“尿了床还没说你,现在你又乱跑,怎么这么不听话啊。”赵蕊闻声赶忙过来,只见奶奶绷着脸,孩子在一旁眼泪汪汪。赵蕊抱起孩子问:“你为什么不穿裤子?”孩子说:“我不喜欢这条裤子。”赵蕊一看,奶奶拿的裤子上面有花朵图案,曾经被邻居小朋友说过是“小女孩才穿的”,儿子为此还大哭了一场。于是,赵蕊赶忙到衣柜里找别的裤子,不知情的奶奶见状有些不悦:“说不让我们溺爱孩子,你这不也惯着他么!”可是赵蕊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尊重孩子而非溺爱,“如果这算溺爱的话,我会一直这样爱他。”

教育孩子之前

家长首先要遵守规矩

很多人在说别人的问题时,往往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职场妈妈马欣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邻居家的小孩总是爱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邻居每次都是说几句孩子,并不会给予什么真正的惩罚,以至于孩子下一次依旧我行我素,看到喜欢的玩具上来就抢着玩。马欣嘴上没好意思说,但是在心里暗暗想,等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绝不会如此纵容。

如今马欣的女儿两岁半了,正是淘气的时候,由于自己要上班,白天孩子都由姥姥来带。有一次,姥姥在闲聊中无意提到,因为不让吃零食,女儿不高兴便用脚踢了姥姥。姥姥觉得小孩闹脾气不打紧,也没往心里去,可是马欣却认为不能纵容孩子随意打人。于是就把女儿叫来,给她讲道理,可是女儿却怎么也不肯向姥姥道歉,文的不行,马欣只得命令她罚站,即便这样,女儿还是不肯道歉,只是站在那里哭,一会儿又扑到了马欣怀里哭,弄得她一点办法没有,只得妥协了。当时正好是中午,马欣就抱着女儿去睡觉了,等醒了以后,打人的事儿自然也就没再提了。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几次后,马欣明显感觉到孩子越来越“张狂”了,“虽然我每次都会告诉她不可以这样,这样不对,但是感觉说了跟没说一样,孩子依旧我行我素。”马欣将自己的苦恼向同事倾诉了一番,“我同事家的孩子在一所市重点小学上学,是个非常乖巧、有礼貌的孩子。她告诉我,我女儿之所以这么任性,跟我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因为我太容易妥协了,会让孩子觉得不论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要事后耍耍赖,妈妈就不会深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妈妈的话可以不用当真。”

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家长言行不一,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家长说的话不用听,那么作为家长的权威也就荡然无存,教育孩子的效果自然会受影响。而且在无数次的妥协后,孩子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欲望,不会尊重别人,不会遵守规矩。反之,如果家长言行一致,说话算话,孩子就能从家长这里得到明确的信息,大人是有底线的,他的行为必须在这个底线内,否则会受到惩罚,渐渐地,孩子自然就会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了。

聪明家长在问题出现前

就给孩子立好规矩

长期从事幼儿心理研究的北京林业大学老师雷秀雅表示,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孩子,要按照不同年龄层来制定不同的规矩,比如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区分公共场所,有一些规矩在公共场所就必须要遵守,比如大声喧哗、四处跑动,这些事在家里也许可以做,但是在公共场所就不可以。同时,家长要知道孩子并不是大人,有些规矩他们不能理解,家长要慢慢引导。

她举例,很多孩子都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这让家长头疼不已。有的家长当众斥责孩子显然是不明智的,应该是问清原因,然后说明自己的态度,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再好一点的办法是,在问题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家长就已经给孩子立下规矩。很多家长都会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但很少会有家长跟孩子强调,“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支配”。在平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所有权”意识,比如每次拿取孩子的东西前,都去征求孩子的同意,透过家长的行为,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尊重别人物品“所有权”的意识,自然也就不会随意拿取别人的东西了,懂得这样教育孩子的,才是真正聪明的家长。

了解孩子的反抗期

此时过分干预反而不利成长

雷秀雅表示,在立规矩的同时,家长还要了解一点,那就是孩子的反抗期,反抗期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并且它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在这个时期内,家长不要过分去干预孩子。在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3至5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活动能力增强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凡事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试试自己的能力。家长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不然就发脾气。实际上,这种“反抗”心理正是幼儿独立品格形成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志。

处在“反抗期”的幼儿,与大人对着干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他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受到保护和发展。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要避免直接冲突,而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导,鼓励孩子发展有益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帮助他平稳顺利地度过“反抗期”。

比如,孩子觉得妈妈在厨房做饭是很好玩的事情,也想要动一动锅碗瓢勺,玩一玩菜刀和煤气灶。这时如果直接训斥他:“别捣乱,一边玩儿去。”或采取粗暴的打骂方式把他轰出去,反而会让他更加对着干。家长应该冷静分析,孩子是出于好奇心才想到厨房里玩,并不是恶意捣乱。接着,要给孩子讲清楚:厨房里不安全,有火、有刀等危险因素,小孩子不能乱摸乱动。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给他买一套迷你厨房玩具,或是用一些塑料的小碗、小瓶、小勺当厨具,和他一起玩过家家游戏,巧妙地化解这个问题。

不想孩子被“烦恼”困扰

家长要坚持学习

雷秀雅认为,孩子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成长型问题,比如反抗期,这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再有一类就是生理型问题,如果孩子出现好动、分心、任性、固执、胆小、情绪不稳定等状况时,家长要知道,这很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感统失调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并由此导致行为问题,家长要清楚,并不是家庭教育不好,或孩子对环境的认同不够,而是孩子的生理出现了问题。”雷秀雅说,如果家长不知道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将孩子的情绪问题单纯的归因于性格,没有进行科学干预,反而进行粗暴教育,等孩子上学后,由于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会出现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的情况。

雷秀雅表示,如今很多家长都会重视对孩子的早教,甚至不惜花重金将孩子送到社会上的一些早教机构学习,其实比起孩子来,更需要学习的是家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家长从旁用科学的方法给予指导和点拨,及时帮助孩子化解“成长的烦恼”。

□本报记者 张晶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