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源头遏制医保卡变“购物卡”
迷你消防车是消防安全的补充
“手工食品” 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不知密码难继承
失信者禁考公务员 可震慑失信行为
为什么不让父母看朋友圈?
要给教辅APP平台 上一把安全锁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工食品” 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近来,号称纯手工、无添加的食品越来越紧俏,私房、手作——这些名头仿佛光环附体,让平凡食物有了不凡出身。纯天然真的那么好?无添加就等于健康?(4月10日《科技日报》)

经常浏览微信朋友圈的网友不难发现,最近几年来,通过微信朋友圈兜售各种“私房美食”“手工美食”的人越来越多了。一些消费者认为凡是手工制作的食品,都要比机器生产的食品来得更加地道、正宗,所以宁愿多花钱,也愿意购买品尝。于是,买卖双方一拍即合,最终让网络上的各种“手工美食”持续火爆。可是冷静下来想想,无论商家把自己的商品夸得如何天花乱坠,都只是一面之词,可信度有多高?退一步讲,即便商家说的都是真的,手工食品真的像商家所强调的那样纯天然、无添加吗?

在食品领域的专家学者看来,以上这些问题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网络上的所谓“手工食品”,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营销的噱头,部分消费者对“手工食品”的追捧,消费的也往往只是某种情怀,花了大价钱未必就能买到合格的食品,一些手工食品甚至连基本的健康和安全都做不到,消费者过于迷信,只会导致过犹不及的后果,并不可取。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其一,商家所宣传的所谓“无添加”“零添加”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毕竟食用盐中有抗结晶剂、食用油中有抗氧化剂、醋里有防腐剂,而这些都是制作大多数食品所必需用到的原料,那么商家宣称“绝对无添加”,就成了一种忽悠,除非他们自己晒盐酿醋,但这显然不太可能。

我们不反对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售卖“手工食品”,但是这样的食品,应该尽快被纳入法律和制度的监管之内,让其有标准可依,有规矩可循,合乎国家法律和规范。□天歌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