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想念掌子面的“吆五喝六”
与父书
精神的救赎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神的救赎
——读杨绛《我们仨》
 

雨夜寂寂,与书相伴,闻得一味书香,倒也别有一番韵味。在这样的雨夜,手捧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忘情地品读下去。

这本书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之间的爱情,父女之情,母女之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牵挂以及感悟。

虚虚的梦境,虚实结合的写法,流露的是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感,而往往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就如绵绵细雨,在不经意间,滋润着人的心灵,产生强大的震撼力。

先生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在她的笔下,生死离别如梦似幻,笔调平淡,如诉家常,可细品,每一个平凡的字符,都爆发出惊世骇俗的力量。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细流,道出人世沧桑,却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渗透着深深的怀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多么简单的快乐,却在简单中寄寓深意。多么和谐团结的一家人,却又不得不尝尽磨难。然而,无论有多么困苦,人在,家就在。家在,快乐就在!

先生的文字里,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柱在支撑着她战胜苦难,渗透着家国情怀。在国内、国外都是如此,自尊、自立,自强、爱国的精神在平淡的文字中,传递着坚韧。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个平和而恬淡的学者家庭,一个简单而丰富的人生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到最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令人生生地心疼。

经历了怎么样的波澜壮阔,才能有如此豁达的精神境界呀?这一生,每一处困境,每一次磨难,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泪落,都是一次朝圣,是一场灵与肉的修行。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乐一一尝尽,要面临生老病死的轮回。欢乐有时,悲痛也有时,历经八十一难,才修炼成九九归一的淡定和从容。

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生活里的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获得救赎的唯一途径吧!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杨绛先生哀而不伤的笔触彰显大家风范,坚强的人格魅力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在这样的雨夜,一本书在手,《我们仨》如一抹暗香,在心头袅袅。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长……

□宫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