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嬉笑怒骂皆文章 一生狂放是李敖
冒险完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3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华轮
冒险完成
新中国首次撤侨
 

日前电影《红海行动》热映,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以发生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为故事背景。在新中国历史上,曾实施过多次大规模海外撤侨行动,其中,“光华轮”帮助印尼华侨撤离是最早的一次。

50余万印尼华侨流离失所

在荷兰殖民者统治印尼时期,许多中国劳工前往印尼谋生。1955年4月,《中国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签订,该条约规定,同时具有中国国籍和印尼国籍的人应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其中一种国籍。然而西方国家利用华侨问题大肆渲染“红色政权”威胁,宣称华侨是红色中国输出革命的载体,大多数华侨被排除入籍。20世纪50年代,印尼政府实行“印尼化”政策,掀起排华浪潮。1959年11月,印尼颁布“总统10号令”,规定外侨不得在县和县以下地区从事零售业,这项法令对华侨影响极大。“总统10号令”同时申明:“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有关的外侨应离开他们居住的地方,除非当地战时掌权者基于安全情况而作出这种决定。”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地方掌权者采取“迫迁”手段,逼迫华侨关闭商铺,离开乡间,迁往大城市。

此举造成50余万华侨流离失所。1960年1月23日,印尼最高检察官颁布外侨离境的相关法令。根据法令,外侨离境时每人只准带新衣3套,连同旧的不超过10套。中国向印尼发出照会抗议,并决定派船接运印尼自愿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撤侨行动开始了。

购买“光华轮”用于印尼撤侨

因为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连一艘自营远洋商船也没有,第一次撤侨行动最初只能通过租用香港、东南亚和苏联的船只开展。然而撤侨过程并不顺利,比如遭到地方政府武装扣押,受到武力威胁等。由于租用外轮条件苛刻且费用高昂,中国政府决心组建自己的远洋船队。在国内遭受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批准拨款26.5万英镑(当时约合90万元人民币),辗转向希腊购买“玛丽安娜号”商船,后改名“光华轮”,意为“光我中华”,用于印尼撤侨。

1961年4月28日,“光华轮”从广州黄埔港出发,前往印尼接运侨民。针对当时复杂的海上局势,为避免国民党军舰扰袭,“光华轮”携带了轻机枪等自卫武器,还有一批海军战士着便衣作为船员执行保护任务。此外,南海舰队也对“光华轮”采取了特殊的保护,人民海军军舰在“光华轮”途经区域活动待命。

“光华轮”经过6天航行于5月3日抵达目的地印尼首都雅加达。到达雅加达之后,情况异常紧张,港口上部署着荷枪实弹的印尼军警,码头两侧的树林中还隐藏着机枪和大炮对准“光华轮”。但这阻挡不了华侨的爱国热情,“光华轮”政委袁业盛后来回忆,一些华侨住得很远,离雅加达有好几百里路,他们开着汽车来看中国轮船与五星红旗。到达码头后,他们有的向五星红旗敬礼、有的作揖。5月17日,“光华轮”将第一批华侨安全运抵黄埔港,顺利完成任务。此后,“光华轮”先后13次到印尼接运华侨。

陈毅特意为“光华轮”填词

到1961年秋,中国政府共接回6万余人。“光华轮”营运了15年,除到印尼接侨外,还到印度接侨3次,运送中、朝、越三国运动员参加在国外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运送我国援外技术人员到北也门等,完成了援外、外贸等各项运输任务。

“光华轮”一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陈毅、叶剑英等人都视察过“光华轮”,陈毅还特意为其填词一首《满江红·参观光华海轮》:“中国海轮,第一次,乘风破浪。所到处,人民喜欢,吾邦新创。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待明朝舰艇万千艘,更雄放……”摘自《环球时报》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