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传承要务本 创新必临床
“老中医”是个80后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3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中医”是个80后

李云飞
知春东里卫生站站长
 

提到中国医学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中医师,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年纪越大的大夫经验越丰富,医术越高明,只有老中医才能悟出中医的精髓,望闻问切,妙手回春。

其实也不尽然。到海淀区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知春东里卫生站采访李云飞之前,就早有耳闻,近年来他早已成为众多患者热捧的对象。可是一见面才知道,这位“老”中医,医术老练,竟是个80后。

眼前的李云飞说话不急不缓、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浓浓的书卷气,颇有老中医的成熟与自信。和大多数大夫的从医经历相似,今年36岁的李云飞在攻读完本科和硕士之后被招聘到海淀区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他进入中医之门还是受到了家人的影响。小时候到舅舅开的诊所里,看到就诊的患者很多。舅舅医术很好,在患者的口碑甚好,好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的。舅舅的这份尊重,让他觉得这个职业很高尚。当时报考大学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就选择了中西医结合专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云飞觉得自己对中医更感兴趣,研究生时专修了中医。攻读期间,别人看医书晦涩难懂,他却看得饶有兴味。“中医诊疗是个奇妙的过程,越学越痴迷。”他被传统医学的魅力深深吸引。

“在我看来,西医研究的是微观,中医则是宏观,治疗手段很多。”李云飞打了个比方,就像头晕,在西医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病变,但病人就是不舒服,中医就会考虑用一些补气活血的方子,结果没过几天,病症没有了。这就能看到中西医的不同。

望闻问切,切是基础。脉络的强弱、张弛是辨别脏腑功能的关键。李云飞一边看书学习,一边思考其中的奥妙。“想要准确把握病人的脉象,手上的功夫很重要。”为此,他每天都抱着沙包练习指力,练手的敏感度和灵活度。常常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疼痛。舍友笑他已经“走火入魔”,他却乐此不疲,直到把沙包里的石子全都揉碎,手上血肉模糊。这是功夫,也是毅力和信念。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交道最多的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按理说,李云飞会给人年轻、没经验的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找他看病的患者很多。做签约医生,他受到病人的信赖,多年的医疗关系,让他和很多病人成为了忘年交。

姜奶奶,今年83岁,一直找李云飞就诊。2014年,突然有段时间,姜奶奶不来了,李云飞很纳闷,趁着中午午休,跑到姜奶奶家中,发现她脑溢血了,卧床不起。知道情况后,李云飞利用个人休息时间,每天到奶奶家里,给她扎针灸,做康复训练。一段时间后,姜奶奶站起来了,还能下楼了……

“其实患者来就诊,他们内心是相信你的,也是依赖你的。但是有一点,作为医生的我们一定要有同理心,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这些问题。患者自然而然就会遵医嘱了。”李云飞说。

工作后,他不仅为辖区的病人看病,还积极报名参加各种义诊活动。2012年7月,他随市医疗队来到西藏那曲、日喀则,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为那里小学的孩子们筛查先天性心脏病、为百姓检查是否患有白内障。看到当地的医疗条件差,他把带去的听诊器等医疗器械全部捐赠给了当地的医疗站。

“我从没有把它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医,进入这个领域,就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广袤的世界,慢慢咀嚼细细品,回味无穷。”李云飞说。

“中医学浩瀚无边,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热爱中医的李云飞一直有个“中医梦”,想要深入地挖掘中医的治疗优势,为更多病患解除痛苦。

□本报记者 白莹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