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造文化范儿“职工小家”
为医生解忧 助推医改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文化范儿“职工小家”

李仓均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工会主席
 

位于西直门白石桥的有一处明代永乐年间的寺庙——真觉寺,俗称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围塔而建,是一座陈列北京地区石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

石刻艺术博物馆,从名字上我们大概可以分析出,这里一定收藏着很多石刻。没错,收藏北京地区的石刻石雕藏品2600余件套,其中有珍贵的北朝造象、唐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碑名家书法刻石等,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发展史,再现了人类文明。

担负着教育、科研、收藏任务的石刻馆现共有职工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一半,这之中高学历研究员占一半。为了让职工舒心工作,服务好这些高学历、文化素质高的研究型人才,石刻馆工会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打造出了一个文化范儿的“职工小家”。近年来,通过不断升级优化,石刻馆在全国工会圈儿已小有名气。该馆在2015年获得了全国“职工小家”称号和“星级职工之家”称号,在2016年的评比中获得示范职工之家称号。

从硬件上看,这个“职工小家”并不高端、豪华,而且朴实、实用。石刻馆工会主席李仓均向记者介绍,前几年,随着馆内基建大规模的改造,职工之家从无到有,由俭入丰,已经形成了由金石雅集、西序、阅览室等组成的三处场地。健身器材、音响设备等设施也逐步完善,项目更加多元化。目前职工之家拥有了六七种型号的健身器材、台球室、乒乓球和瑜伽室、家庭影院设备和图书音像库等,为职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体活动环境。“午休的时候,这三处场地的人气都特别旺,职工小家的利用率非常高。”李仓均说。

光有硬件是不够的,只有不断丰富工会活动的内涵才能把服务装进职工心里。考虑到职工多为研究型、技能型文博人才,石刻馆工会结合本馆特有资源,筹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石刻馆的工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职工之家下设活动小组:读书社、拓片社、烘焙社,建章立制定期活动,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打月饼,柿子树丰收之际,组织全体职工摘柿子比赛。一些体育项目也定期举办小型比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丰富全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光是自己的职工活动丰富,整个北京市文物局系统,都知道石刻馆工会有一个书画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不光本馆职工是会员,全系统职工都可以来参加书法、篆刻活动。李仓均介绍,为了丰富俱乐部活动内容,吸引更多会员参加,工会委员会将文创部设计人员改为俱乐部牵头人,结合本馆特色,适时开展“五福石”拓片、“石头上作画——会说话的石头”、“画年画”“画脸谱”“传统风筝、灯笼制作”等活动。

“从对石刻基本不了解,到对其产生兴趣,再到掌握篆刻基本技能,甚至成为小有名气的书法篆刻家。”李仓均告诉记者,俱乐部从2013年成立,受到了职工的欢迎,很多职工已经爱上了这个俱乐部。现在看来,俱乐部已经产生了多赢的效果。不但职工增加了兴趣爱好,通过书法、篆刻的学习,了解了篆刻历史、石刻文化历史,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还将石刻文化和书法篆刻艺术发扬光大,在科研功能方面也得以体现。

文化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工作品质,职工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愿意把学到的文化知识、技能传播出去,使得博物馆的科研、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给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会飞得更高更远,下一步,我们也有一些想法,想利用网络、VR技术、三维立体等技术,给职工进行培训、教授,在提升职工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向社会传播石刻文化。”李仓均表示。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