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母亲熬鸡汤,实在是难得的享受。熬汤前紧张忙碌,油盐酱醋葱姜蒜齐备。一切就绪,大火烧开,而后小火炖之,一连数小时静守灶前,凝视着那拇指般的微弱火苗,毫不烦躁,似老僧入定。出锅时,满院生香,飘出门庭,不知征服多少人的味蕾。
长大后,懂了事理,终于明白了母亲做汤的过程,可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煨”。一个“煨”字,意蕴悠长,品之不尽,那是不温不火的静候,那是气定神闲的磨砺。只有煨,才有味。无煨,则无味。煨与味,音近义不同,却有着剪不断的缘。大凡精致浑厚、撩人味蕾的佳肴,多是煨出来的。煨,是一种境界。做人做事,大抵如此。
车间有位师傅,年届六旬,是名车工。由他制作的备件,精巧细腻,安装到设备上之后,严丝合缝,运行周期长,从不返工。我曾仔细看过他制作备件的过程,他用千分尺一遍遍地测量原件,将尺寸拿捏得毫厘不差。之后,用砂纸将制作新件的材料打磨得亮亮闪闪。每钻一个孔,都要逐一测量。每划一条线,必用钢尺。我统计过,制作相同的备件,别人半小时足矣,他却要耗上半天功夫,完工后,并未急着交差,而是再测量、打磨、校正,速度虽慢却质量保证。领导告诉我,他工作四十多年,从未出现一个废件。这种不辞辛苦磨砺备件的功夫,与其说是“慢工出细话”,不如说是“煨”。他的“作品”里,不仅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操作与技能,更有一种独有的味道蕴含其中。
小城的街角,有间面积不大的理发铺。师傅姓魏,擅理平头,人送外号“魏平头”。一个周末我慕名前往。理发前,老魏一抖围裙,问我:“先生要是有急事,我理得快点,没啥急事,我理得细些。”我理所当然选择了后者。于是,老魏关了手机,操刀上阵,全神贯注投注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响彻着剪刀碰撞发出的脆响,时而和缓,时而疾速。等理完边角,他长吁口气,拿出另一把发剪,开始精雕细刻。隔着镜子,我看到老魏一脸的严肃,时而猫着腰仰视,时而侧着头凝视,时而皱眉又摇头,目光始终凝聚在我头上,忘却了今夕何夕。终于理完发,他直起腰来,不顾疲累,再次端详着我的头,不待我起身,他又拿起发剪,剪去了鬓角处两根不协调的头发。至此,老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自言自语地说:“出炉了,出炉了。”我对着镜子细细打量,竟找不出丝毫瑕疵,平添了一份难得的精气神。我明白,老魏分明把我的头当成了一件有待打磨的艺术品,他不再是理发师,而是雕刻家,浑身洋溢着一副罗丹气派。再往深里说,他不仅是在恪守着一份职业,更是在享受作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煨。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妙境。只要静下心来,真正去投入,用心去揣摩,日久年深,定会“煨”出幸福。就像那位一丝不苟的车工师傅,就像那位罗丹气派的理发师,他们在极为普通的岗位上,达到了“煨”的境界。我敢说,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的人生,已经煨出了浑厚绵长的味儿,历久弥香。
人生,贵在有味儿。
有味儿的人生,是煨出来的。
□江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