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烤白薯的味儿 寒冬中的标配
袖中暖手炉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烤白薯的味儿 寒冬中的标配

 

烤白薯的活跃,少说也有好几百年。摊子,伫立于古街巷;挑子,游晃于胡同间。说不好一年四季为啥都有白薯可卖,也说不好别的季节里白薯可否好吃,咱就觉得:到处四溢着烤白薯的味道,那才是老京城里寒冬中的一种特有气氛标配。

既当水果又当粮

早先,白薯是金贵食粮。每逢冬季,家家户户为储存白薯忙乎。家里头有备薯,就不怕孩子多了,肚子打鼓“嗷嗷”叫。

霜降前,院里敞开了晒,房前铺开了晾,为的就是拔干了水汽。白瓤的薯,吃起来略微噎嗓子,说不上太好吃但能禁饿。红瓤的薯,怎么吃都显得蜜水儿多,三下五除二利利索索多吃几块无所谓。“红”薯是既当水果又当粮,蒸煮烤炒不思量。

自家里烤白薯,那是烤熟了就得——将就不讲究。当然,有点儿小条件就能有小讲究。

直接放火炉子沿儿边,薯皮微变色再翻身换个儿。几个来回,捏捏没了硬心儿,这就算齐活。薯皮连带部分瓤子焦糊,糟践大,吃不了几口就得扔。总不变颜色的薯皮,若专心致志地看着烤,嘴急还真不成。

我小时候,家里有专司烤货用的“炉子圈”。好像是爸爸玩半辈子修理工的课外之作。何谓“炉子圈”?铸铁的炉圈,上下贯通。底下圆径与炉膛圆径大致相符,上面的圆径与铁饼铛的圆径基本严丝合缝。放在煤炉子之上,坐着饼铛:当间儿的空膛儿就是一个“烤箱”的体积。上烙下烤:烧饼、烤贴饼子,得心应手;白薯洗净喽撂炉圈里,等会儿就吃到了一块“热乎”的!

一到冬季寒月,烤好了红瓤大白薯,一准儿先紧着西屋季大娘、南厢房张二蛋家送去。一老:孤寡缺丁照料;一小:娘赶上早班,二蛋断了奶水,家又没啥贴补,咱不张罗,谁张罗?

七分烤三分捏

那会儿的白薯,可不是家中的“点缀”之物。先是与米面同级的“口粮”,再才是争着抿糖水儿的“口福”。当家长的都愿意解决粮食填饱肚子为上,尽可能多买白瓤白薯为先。口福是口粮之外的附带感知,红瓤蜜水儿的享受必是层次提升。

民国年间有一文人,叫张醉丐。可能是吃美了烤白薯,特为一张画配写过诗:“白薯经霜用火煨,沿街叫卖小车推;儿童食品平民化,一块铜钱售几枚”;“热腾腾的味甜香,白薯居然烤得黄;利觅蝇头夸得计,始知小贩为穷忙。”

烤白薯看似挺简单,其实不易。行里撂下话:“七分烤,三分捏”。啥意思?“烤”制过程占七成,“捏”是熟制的手上功夫。轻重缓急,啥时候该捏、不该捏,没书本明告诉——靠摸索。

捏少了,不熟;捏重了,变形。唧唧歪歪的模样,没人待见。卖烤白薯有两种方式:称斤两按高低计算;论块大小给钱。看着买卖人顺眼、闻着白薯香气够味、瞅着烤色焦黄适度,一句“来块热乎的!”人家立马拿夹子往炉膛里够出来。

“锅底”甜如蜜

烤白薯不是直接吆喝——“谁买烤白薯!”而是吆喝:“锅底来!栗子味儿!”或 “来块儿热乎的!”再就是深加工词了:“红的瓤儿高啊,黄的瓤儿甜咧,吃到嘴里赛糖疙瘩,月饼馅儿也不如它,这块两个大(铜板)哎……”

什么叫锅底?红瓤本质、烤时很长、并无糊焦、皮硬心稀,拿出来似“暖手宝”,吃起来甜如蜜——这就是烤白薯。

最常见的烤白薯车,无论独轮还是双轮,推起来行走便利。家伙什儿一应俱全,论规模绝对比摊子要小一号。还不像现在大街上,满世界转的烤白薯车,都是大号铁皮桶,骑着三轮车满处儿转悠。

撂地的烤白薯摊商有讲儿。烤炉:自个儿弄。上好的黄泥抹外脸儿,满抹刷上白灰,装扮得够样儿。留着风口灰道,显着明净利索,外人又瞅不着。炉子上沿,用厚厚泥巴拢成脸盆大小的出入口。炉膛内底下,满是红热的煤炭。膛里四周,层层码放并“挂靠”着没烤熟的薯。

我经常光顾的烤白薯的小摊,掌柜的姓梁。混长了脸儿熟,一来二去邻居们都喊他梁爷。我和几个馋嘴的发小儿,没少吃他烤膛里的“甜食”。梁爷见我们来,一准儿笑眯眯地迎上。忙着现打开炉口,拿长夹子伸进去,取出熟透了的,一定是刚烤好的“锅底儿”——特热乎的!梁爷心细,多拿几张黄草纸垫着,怕我们几个轮换搁手里,不小心烫着谁。

多少次,都是一块儿烤薯三人“消灭”。拍洋画,谁输了谁掏钱买烤薯,好歹也不贵,轮流坐庄一人咬一口。

名人也爱烤白薯

民国文人徐霞村所著的《北平的巷头小吃》提到烤白薯。将烤白薯特点概括为三个字:“肥、透、甜”。

肥,选用圆乎乎、薄皮、肉厚实的白薯为原料。透,言说烤白薯的手艺,既不能生心儿也不能烤糊、烤干。甜,甘甜而不腻,生香而不生厌。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重庆吃白薯:“步行到嘉陵江畔,在小摊上买两个烤白薯当早餐,然后坐渡船过江,再步行至沙坪坝中央大学上课,直到中午才返回。”廖静文女士回忆得很真切。

京味儿文学大师老舍先生在其《骆驼祥子》里,描述过烤白薯。说是饿得跟瘪臭虫似的祥子一样的穷人和瘦得出了棱的狗,爱在卖烤白薯的挑子旁边转悠,那是为了吃点儿更便宜的皮和须子——总而言之,都与北京味道的烤白薯有关。

摘自《法制晚报》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