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小细节 品味真情《芳华》
《妖猫传》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今晚播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小细节 品味真情《芳华》

 

一直觉得,一部好电影,会让人有看完后写点什么的冲动,《芳华》就是这样。看的时候热泪滚滚,不是出自眼眶浅表,而是从心里缓缓流出。

《芳华》问世后,很多影评人评价很高,夸张地还捧为“一代人的青春史诗”。观前不知道具体剧情,担心平淡乏味,看完电影后些许担心都烟消云散。在豆瓣上,在大小公号上,各种对叙事结构、框架节奏、甚至光影运用的分析已经满当,而我觉得只看两个细节,就能体会导演的用心,通俗地说,就是“走了心”,从影片结束后观众擦着通红的眼圈走出可见一斑。

这两个小细节也是影片的泪点,是让我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的两幕。第一处,是小萍收到远在劳改农场的父亲写下的诀别信一段。她安静地坐在屋里,暖光打在身上,面部没有表情,但心里一定是冰凉的。此时没有奏起煽情音乐,只有父亲的画外音慢悠悠地说着,语音平稳,却于无声处听惊雷。

文字不算煽情,符合人物身份,但字里行间饱含真情。影片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因为政治原因,父女俩分别十年,父亲感叹自己只记得女儿六岁时的模样,欣慰孩子进入文工团后寄来的穿军装近照,感伤“如果不是这张照片,咱们可能在街上遇到也不相识”。他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最好阶段,因为外在因素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父女无法改变地产生隔膜,还连累到女儿从小受人欺负自己却无能为力,这自然是作为父亲的最大遗憾,简单的话语就折射出他内心的痛苦。

写信时父亲已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怀对女儿的爱和惦记,却无法见到唯一的亲人,只能买来毛线给她织毛衣寄过来。看到这里,观众可以自行脑补出一个大男人结束农场一天劳苦耕作后在灯下笨拙地挥针缝衣的场景。屋外阴寒,屋内简陋,身上酸痛,而心里却是温暖充实,因为正在把对女儿的浓浓思念一针一针缝入衣中,想到穿上新衣女儿的样子,所有的辛酸都可以忍受。

最后父亲遗憾因病将就此长诀,信中也只是淡淡一两句:爸爸的力气用完了……不禁想起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写高老头临死前期盼两个女儿来看他的一幕,也是简短一句而已:快来呀,爸爸出门了(这是他年轻时每次出门都跟女儿说的告别语)。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无碍历史、种族、年纪,只关人性,跨越万水千山,只在点滴滋润心田。

第二处泪点,是在黄轩扮演的男主角刘峰被下放伐木连临走时的一幕,刘峰是文工团的学雷锋标兵,做了无数好事,他吃着饭被人叫去抓猪毫无怨言,他去北京领奖受战友家人之托带回沉沉的一行李包礼物,他把难得的进修机会让给战友,他为抗洪腰部受伤无法再跳舞,他有腰伤坚持给新婚贫困战友打沙发……但他终究被集体辜负了。

他做好事的次数太多,以至于战友们习以为常,把他当成了免费劳动力,拱上高高的神台。他在云端之上不能有个人意志,在偶尔“下凡”表露正常爱意之时,对方惊慌失措,诬告了他,他被打落在地,下放边境去伐木。临走时,只有一个最近入伍的小萍不顾异样眼光前来,多少接受或旁观过他恩惠的老战友们居然无人相送,他终究被集体遗忘了。

在部队门口,没有煽情动作,只有两双紧握的手,此时音乐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影片先后引用了多首红歌,但在此处却没有继续沿用,而是把李叔同的《送别》安置在这儿,跳出了历史的氛围,一切被压抑的感情都融进歌曲中,慢慢品味,难言悲凉。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选择黄轩,他是刘峰的不二人选。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演绎没有激烈的狰狞,即使在审查时的爆发也是合情合理,毫不越线,但你就是能从他的微动作、微表情中与人物同呼吸,产生“共情”,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好演员的精彩演技,演什么是什么,他终究被观众记住了。

导演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芳华》的妙处在于没有丝毫假大空,而是冷静地讲述了文工团里发生的故事,一代文工团员在那个历史年代里的悲欢,特别真实,人性的光辉和卑劣被毫不留情却又平缓地展现,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消逝在历史长河里,让没有经历的人同样能产生共鸣。

煽情电影也会让观众落泪,但这样的泪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了两天你就已经忘记为啥而哭。而真情电影,观影时掉下的眼泪,会一直留在心间,即便曲终人散,也会在脑海里回旋,念念不忘,每每想到就能产生惆怅、悲伤、感动、痛苦等各种复杂情绪,这就是好电影的永恒魅力。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