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镊子拉出的 金丝比头发细
练习用了上百公斤铜板
最大爱好是画工程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练习用了上百公斤铜板

杨晋
心中的工匠精神:真心喜爱,超越自我。
 

杨晋25岁开始学习錾刻,当时他偶然看到报纸上一则关于“燕京八绝”的报道,讲述了当前传统手工艺面临严峻的传承问题,杨晋决心学习这门手艺,能将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杨晋的父亲是原北京花丝镶嵌厂的退休工人,通过父亲的引荐,他拜了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杨锐先生为师。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錾刻,杨晋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喜欢养鸟,鸟笼上有各式各样的盖板,上面錾刻了很多精美的图案,那时我就对这些产生了兴趣。”

开始接触錾刻,杨晋一门心思就钻了进去。最初,师傅给了他两根錾子、一把锤子和一块锡板,让他随便弄,以熟悉錾子和锤子之间的协调配合。杨晋照着书本,錾了一个老虎出来,师父看了觉得他是干这行的料。之后,师父给他做了几十把錾子,经常在小铜片上做一些小样,让杨晋带回家模仿着做,做好后再拿给师父指导。那时候,杨晋还上班,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下班回家吃完饭,就坐在工作台前,一鼓捣就到夜里11点了。”杨晋说那时候满脑子就是练习錾刻。

为了使錾出来的线条均匀流畅,他在铜板上练直线、曲线、S弯、螺旋线条,一整张铜板上密密麻麻都是练习的线条。那时候家里成卷成卷的买铜板,一买就是几十公斤。之后,他还在铜板上练习抢字,把铜板裁成20厘米×8厘米左右的一张,在上面錾刻诗词,一练就是一年。

学了錾刻不久,杨晋在师父的指导下,錾刻了一个孔雀牡丹铜镜摆件,获得了工艺美术师徒展的优秀奖。这么多年,杨晋做出了很多精美的作品,问起他最满意的一件是哪个,他直言没有。“每做成一件时都会很喜悦,但回头细细琢磨,总会找出不够满意的地方,下次制作时就会汲取经验改进,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杨晋对自己的要求很高,除了和师父认真学习之外,他平时也会跟同行在技术群里交流,把自己练习的作品发上去,细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各类工艺美术书籍都是他学习的重要渠道。

如今,杨晋获得了“挑战‘大工匠’”系列赛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錾刻组第一名,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现在成了”,他说比赛对于自己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检验,传统手工技艺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超越别人也超越自我。“所谓匠人精神,首先是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只有真心喜爱才能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在不断学习和历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技艺,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把东西做向极致。”

个人简介:

杨晋,师从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杨锐先生。2012年,由他錾刻的“心经赏盘”,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儒世儒家·百花杯”优秀奖。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周世杰/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