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精准就不能叫好活儿
从一板一眼 到行云流水
认真已成习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板一眼 到行云流水

刘更生
心中的工匠精神:不断探索,追求极致。
 

初冬的一天,记者在“挑战大工匠”系列赛——手工木工挑战赛现场见到了刘更生,比赛从早上9点开始,历时6个小时,要求选手们仅靠基础工具制作出一个小插屏。年逾五旬的刘更生是所有选手中年龄最大的,和他同场竞技的,不乏年轻力盛的80后,旁边一位老木工告诉记者,对刘更生来说,优势是经验丰富,劣势是体力不足。记者是外行人,看不出其中更多的门道,但有一点印象深刻:和其他选手不一样,刘更生基本都是站着在干活儿的。

手工木工有一句口诀:“刮刨子,前脚蹬,后脚蹬,双倍用力向前冲;凿眼,前凿后跟,越凿越深。”从业34年的刘更生,早已将这些口诀变换成习惯动作,最终,刘更生在那场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刘更生的父亲也是一名木匠,小时候,看着父亲鼓捣木头,他渐渐地认识了大刨、小刨等工具。1983年,刚满18岁的刘更生来到龙顺成接了父亲的班。第一次给木头凿孔没有经验,刘更生被师傅从后面打了一巴掌。这一巴掌让他意识到,红木家具的制作远不是小时候和伙伴们的打闹嬉戏,而是一份需要精益求精、平心静气才能做好的工作。从那以后,刘更生一板一眼、踏踏实实、虚心学习手艺,在学徒两年后,他便能独立进行家具制作了。

如今,刘更生已先后参与了颐和园澹宁堂、APEC会议等多项重大项目的红木家具制作。刘更生说,刚接到设计并制作APEC会议所用座椅以及相关家具的任务时,他十分自豪。为了保持中国古典家具的特色与韵味,同时克服传统清式圈椅过于笨重不便于移动的问题,他提出了将现代转椅与传统清式圈椅相融合的方案,为了实现此项新工艺,他不断翻阅书籍,参考各地资料,经过反复修改,终于成功制作出融合现代转椅功能的清式圈椅。

凭借精湛的制作技术,他本人获得了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刘更生自觉使命与职责重大,他像当年老师傅教自己那样,把所掌握的技艺毫不“私藏”地传授给下一代,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京作”家具制作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个人简介:

刘更生,男,1983年参加工作,现为金隅集团龙顺成生产基地副厂长。2010年,获得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1年,获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家具手工木工”优秀奖;2012年,获北京市经信委“工艺美术二级大师”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张晶/文 周世杰/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