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身边人
小鸟依人 最初形容男性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官员如何管好
身边人

 

从严管干部,要从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家人开始。其实,在古代官场就不乏一些官员以身作则、严格管束“身边人”的例子,甚至还有一些约束官员“身边人”的规定。

主动避嫌

公元303年,晋朝的荆州刺史刘弘推荐立过战功的皮初担任襄阳太守。朝廷认为皮初资历太浅,建议任命担任过东平太守的夏侯陟为襄阳太守,刘弘却坚决反对。

原来,夏侯陟是他的女婿。刘弘对同僚和部属们说:“夫治一国者,宜以一国为心,必若亲姻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他更上奏朝廷:“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皮初之勋,宜见酬报。”后来,朝廷听从了刘弘的意见。

刘弘不重用自己女婿而重用功臣,任人唯贤不唯亲,一度传为美谈。那时的西晋已经大乱,但荆州因为有刘弘“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公私给足,百姓爱悦”,成了一方乐土,许多难民都移民过来。

教育后代

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来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官员都来学习崔浩的智慧和长孙道生的清廉。

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官至宰相。他在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

中国古代的官员,自古就有立“家训”的传统。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训》中谆谆教导曰:“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训蒙以给衣食,但书种不绝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来,读书比奢华的衣食更重要。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囿于公务以及交通不便,长期回不了家,与家人联系只能依靠家信,“家书”便成为官员对留守家中的“官二代”们的主要教育方式。

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载,明神宗时的礼部尚书沈鲤在京为官,常写信给商丘老家的儿辈,对他们的约束极其严格:出行上,不许儿辈“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等等。他还经常写信提醒儿辈“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显然这是要家人遵纪守法。

沈大人还要求儿辈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也要经常接济等等。他在家书中教育儿辈:“大抵盛极则衰,月满则亏,日中则昃,一定之理。唯有自处退步,不张气焰,不过享用,不作威福,虽处盛时,可以保守。”

沈鲤为人正直,为官清正,被推崇为贤臣。

约束“身边人”

明朝开国初年,很多功臣家的僮仆倚仗主人的权势,横行霸道,导致民怨沸腾。朱元璋召集徐达等人,说:“比闻尔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不可不治也。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衅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朱元璋认为要治理功勋大臣家僮的劣迹,必须“急去其根”,实际上,朱元璋是要警诫大臣们,杀鸡儆猴。

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朝廷下发文件:“凡在官者,其族属有丽于法,听其解职归乡里。”意思是,现任官员,只要本族亲属中有违法犯罪的事情,那么该官员必须主动辞职回家。作为一种官方制度,这对于防止官员亲属倚仗官势违法犯罪是有一定裨益的,但这种形同“连坐法”的预防措施也有很多弊端。有官员在千里之外好好为官且颇有政声,但却因为老家族人违反了法律,而被解职回家。

朱元璋还对宦官定了很多规矩,不许宦官干预朝政。他立了块三尺高的铁牌在宫中,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当时,“有内使以久事内廷,从容言及政事者,太祖即日斥遣还乡,命终身不齿。”朱元璋还告谕群臣:“自古贤明之君,凡有谋焉,必与公卿大夫谋诸朝廷,而断之于己,未闻近习嬖幸之人得与谋者。”

虽然,在古代官场不乏官员以身作则、重视教育、严格管束“身边人”的好典范,但古代历史上官员的“身边人”依然劣迹频出。因此,只有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而不容特权存在,才能制止歪风邪气,实现吏治的清明。

摘自《解放日报》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