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难忘战友情
我生命的根
一往情深之《浮生六记》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往情深之《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系清代学者沈复的自传体随笔,文风朴实,真切动人,晚清思想家王韬曾称其“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结发妻子陈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芸娘四岁丧父,幼时便靠刺绣、纺织等养活母亲和弟弟,闲暇时自学认字。因是表姐弟,沈复熟识芸娘之聪慧,特别对她吟咏“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诗句印象深刻。十三岁时随母归宁,对其才思隽秀惊叹不已。不知怎的,年幼的他在心里感觉她可能“福泽不深”,但仍一往情深地想念着。沈复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亲同意,摘下手上的戒指送芸娘,为他定下了这门亲事。

这年冬天,堂姐出嫁,沈复又和芸娘见面,“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福不深,非佳相,或许这是芸娘的宿命。但沈复爱恋之意仍难以消弥,看她的诗稿,两句三句,多数未能成篇,问为什么,芸娘笑曰,但愿日后能得到知己当老师为我敲打指导才成呢。沈复便调侃她,题词诗签:“锦囊佳句”。然而在他的心里,又一次从中感到了她夭寿短命的迹象。这是有典故的,传说唐代李贺27岁早夭,生前他每想到佳句便记下投入随身所带的锦囊中。

当夜送亲戚走,返回时已至三更。沈复饥肠辘辘找东西吃,婢女让他吃枣,沈嫌太甜。芸娘偷偷牵他袖子,让他跟至房里,“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堂兄推门进来,见沈复吃粥,乃笑曰,刚才我要吃粥,你却说没有了,原来是藏着专门款待你夫婿呀!芸娘十分窘迫,全屋上下都嘲笑她。以后,沈复再去了,芸娘就躲起来不见,怕惹人笑话。

婚后不久,在浙江任职的父亲派人来接沈复赴杭州,到赵省斋先生门下任职,沈复“心甚怅然”,临行时,芸娘轻声告曰:“无人调护,自去经心!”三月不见,如隔十年。虽书信往来,聊以慰籍,然每当月上蕉窗时,仍各自对景伤怀。赵公知情后有意成全,找个机会“出十题而遗余暂归”。

婚后第二十三年,芸娘去世,年仅四十岁。元好问词曰:“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沈复信命,悲怆之余奉劝人世间夫妇,“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浮生六记》写的都是夫妇间的小情小爱,但在沈复的笔下,他们平凡的生活却有着如此的意蕴情深。读者从中一可见芸娘的率性真情;二可见沈复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三文章有着极强的艺术审美,沈复芸娘的生活,尤令充满物质欲望的今人心生向往,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启示。

□刘淑萍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