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区,卖茶叶的李华萍知名度颇高。大伙儿不仅对李老板的茶赞不绝口,更对她所做的善事连竖大拇指。“卖好茶,做好人!”凭着这一信念,20多年来,李华萍的宏力茶庄在昌平区已开了三家,甚至有回头客连续多年从沈阳邮购她的茶叶。她曾获得首都奥运微笑服务大使、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许多荣誉称号。2016年,她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评为“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下岗后来北京以诚经商
在来北京经销茶叶之前,李华萍是福建浦城茶场机关的团总支书记。在国营单位下岗分流的日子里,年仅31岁的她主动为单位分忧解难,带头下岗,与丈夫、弟弟一起来到北京创业。她打定主意要把福建浦城的花茶推广到北京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华萍带着东拼西借加抵押的30万元来到北京,却发现连一间店面都租不起。在北京“漂”了两个多月,茶庄的地址终于选定昌平区沙河镇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李华萍至今还记得开业迎来的第一位茶客,“那是位老先生,只要了二两茶叶,说是‘尝尝’,但正是他后来带来了不少回头客。”李华萍的小店开店最早,关门最晚,为了节省开支和时间,李华萍常常煮一锅稀饭,一家三口吃上一天。
生活艰苦,但对茶叶货源,李华萍却从不放松。她常说经商讲的就是一个“诚”字。李华萍在福建省浦城县承包了一万多亩的无公害茶山。为了运来最好的“明前茶”,她不惜重金用飞机托运;为了让人们喝到正宗茶叶,她的店里宁愿断档,也绝不以次充好蒙骗顾客。她让丈夫从福建老家进最好的春茶,“春茶最鲜嫩,营养价值最高;夏茶不仅叶儿有些衰老,还可能有农药残留;秋茶叶老珠黄,含的杂质更多。可以这么说,一斤春茶能换三四斤夏茶和秋茶。”她介绍。
“宏力”茶叶味道清新、价格便宜、经营地道、服务热情,赢得了大批顾客的信赖。对顾客,她童叟无欺。在多年的经营中,李华萍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人心是杆秤,顾客是上帝和衣食父母。只有顾客认可了你,你才能把买卖做大做活。”昌平兴寿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爱喝宏力茶末,每次都是骑车来昌平买。有一天,老人又来买茶末,恰巧昌平店没有货,李华萍马上给沙河老店打电话,让她们打车把茶末送过来。两斤茶末卖了10元,打车却花了30元,虽然赔本赚吆喝,但李华萍也乐意,并对老人说:“您以后用茶叶说一声,我们给您送到家里。”
21年来,历尽千辛万苦,依靠“诚信经商、礼貌待客、优质服务”这三件法宝,使宏力茶庄发展到拥有昌平总店、沙河老店、阳坊分店3家店铺,还被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无假货示范点”。
开展征文用心推及茶文化
好画能让人过目不忘,好景能让人流连忘返,而好茶能让爱茶人回味无穷。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慕名到李华萍的茶庄买正宗的福建浦城春茶。
经销茶叶的李华萍没有把这个生意当成单纯的谋生手段,想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她决定把茶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为了调动大家对茶文化的了解,她发出了“我与宏力茶庄的真实故事”征文启事,没想到在一个月间竟然收到152篇征文,稿件来自各行各业的爱茶人士。她还聘请了知名作家、诗人当评委,看到征文里真诚的话语,更加深了她推及茶文化的初衷。
这些年来,宏力茶庄成绩斐然。2003年,昌平区人民政府授予宏力茶庄“抗非典献爱心捐赠企业”荣誉称号;2004年,她被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昌平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评为先进个人、诚信经营户;她还获得首都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北京市工商优秀经营者、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同时她还是第三届首都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
获得表彰坚定创业信心
2016年12月5日,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暨纪念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华萍作为400多名“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在金色大厅内,李克强总理与我们一一握手。”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华萍的心情依然不能平复:“记得当时总理一进门就笑着跟大家招手。大家见到总理,也都特别激动,使劲儿鼓掌,10多分钟都没停。我正好站在前排,总理跟我们这一排的代表们挨个握手,他一直笑呵呵的,还鼓励我们好好干,我感觉总理特别亲切。”
亲耳听到总理的话,让李华萍吃了颗定心丸。回来之后,她跟店里的职工一定要继续努力以诚经营、以礼待客、以热情服务,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总理的会见,就是对我们这些个体工商户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我就想赶快把总理的话传达给身边的每个个体户,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进一步坚定创业的信心。我相信有了国家的支持,我们这些个体户肯定会越干越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华萍说。
热心公益力所能及帮人
李华萍不但以诚经商,还热心公益事业。前些年,昌平流村中学有个女生,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瘫痪,生活非常困难,学费由并不富裕的婶婶提供,一度面临着辍学。李华萍来到女生家中,看到了满屋都是奖状,她当即掏出1200元让孩子交学费、给母亲买药,令女生的母亲感动得都说不出话来。
2007年秋末,李华萍看到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露宿在昌平沙河街头,寒冷且不说,要是女孩遇到坏人可怎么办。询问之下李华萍得知女孩是河南人,因听说沙河有个财经学校在招生,拿了点钱就独自跑来了,没想到女孩几天也没找到这所学校,钱却花光了,没钱吃饭,没地方睡觉。李华萍把女孩送到熟人开的旅店,帮着买来饭菜,交了住宿钱,又打电话联系家长,第二天,女孩的家长从老家赶来,接上女儿就赶到宏力茶庄感谢李华萍。“只要孩子安全,我比什么都高兴。感谢就不用了。”当时正在外面开会的李华萍在电话里说。
在北京21年,她连续20年一直坚持慰问沙河敬老院老人;14年坚持为流村残保中心孤寡老人、残疾儿童送温暖、建“爱心书屋”,担任“善道”爱心小组组长;11年坚持与流村镇贫困家庭,举行“一帮一”活动;年年在重阳节为昌平老人献爱心;先后为汶川地震、家乡洪灾、助学等捐资捐物近30万元。
对于坚持做公益的想法,李华萍说:“我在奋斗的同时不仅仅是为把茶庄经营好,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更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这个社会需要资助的人很多,尽管我们能帮助的人很少,我的力量也微乎其微,但是我可以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传递爱心。”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