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放下手机拿起笔
《呼吸》
《樱桃园》
《北京评书大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下手机拿起笔
——燃气职工赵欣静的散文情结
 

“我总觉得散文有一种魔力,可以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有所启迪,它能让人领悟人生真谛,抒写出世间生命的意义,又像是一片净土,给我们精神的寄托与安宁,让我们善于发现世界的美好,学会乐观的生活。”在北京燃气高压管网分公司,有一位姑娘,在工作之余,总愿意拿出包中的散文书或文摘杂志翻阅,抑或是拿出纸笔,开始书写一天里的喜怒哀乐。这位姑娘名叫赵欣静,是燃气集团高压管网分公司办公室的一名普通职工。

小时候“偷”书看的感性姑娘

站在一块空地上,拿出一本青年文摘杂志,下班后的赵欣静眼中终于流露出一丝悠闲。“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散文。”她说,“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没有那么多的书籍给我看,那时候我也不太好意思让他们给我花钱。别的女孩子过年喜欢买洋娃娃,我过年喜欢拿压岁钱买书。”小时候的赵欣静最喜欢去的就是奶奶家,因为家里有一位学历高,爱看书的老叔。“我发现老叔房间内的书架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我看着心就痒痒。”那时,年纪还小的赵欣静便总是偷偷溜进老叔房间内,拿着那些诗集、散文集,还有一些她连名都叫不上来的书就开始“大快朵颐”。事后,她会把书放回原位,心满意足地离开。“那时候老叔总是问我是不是动他的书了,奶奶也总问我那么小能否看得懂,反正当时只要一打开书,我就十分开心。”

长大以后的赵欣静开始尝试写散文,有灵感时,甚至编一些自创的歌曲。“我有时和别人说话不太善于表达,但只要让我去写,我总能信手拈来。”赵欣静表示,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思维敏感,很容易触景生情。正如她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的:“我喜欢在下雨的时候记录下嘀嗒嘀嗒的声音;喜欢在花儿绽放的时候记录下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喜欢把农民、工人的汗水、助人为乐的笑容、父母斑白的头发都写进我的文章里。”

军旅生涯中发现文字的力量

两年的军旅生涯,让赵欣静丰富人生经历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文字的力量。“我有时不太愿意跟父母说太多话,因为我不愿意给他们增加许多烦恼。我甚至在父母把我送去军营的时候认为我不是他们亲生的。”赵欣静说到这里笑出了声。她坦言,军营生活是艰苦的,只有在只身一人时才会倍加想念家人与朋友。“那时候没有手机,只有一个礼拜一次的写信机会,还不一定能寄出去。寄出去了,对方大概两个礼拜才能收到,如果马上开始写的话,我要收到回信最少也得一个月了。”所以,赵欣静对写信的机会倍加珍惜,她开始敞开心扉,把那些散文中的语言写进一天的快乐与烦恼和对大大小小事情的见解中,寄给父母、朋友。令她意外的是,父母也一样将对她的思念、担心、嘱托附在回信中。“那时我才知道,其实他们很爱我,只不过藏在心底,说不出口。”

赵欣静向记者展示了很多已经很老旧的书籍,《朱自清散文集》《意者》《读者文摘》……她还拿出了厚厚的一沓信件,大概几百封。“这些都是我过去写给父母和朋友的信,还有我收到的回信。我愿意把这些书信留着,现在通信设备这么发达,有时重新翻开这些书籍信件,那种珍惜的感觉真好。”

文字对工作生活各有意义

单位的刊物中,同事的朋友圈,赵欣静的文章经常被刊登或转载。“我喜欢将那些自己写的充满正能量的语言分享给大家,让他们有所感悟。”然而,除了这份生活中对文字的执着,工作中的赵欣静一样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有时领导会让我们参与编写一些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很多人感觉很头疼,往往照搬照抄、毫无特点,我会很享受组合这些字句,把我们公司自己的文化体现、发扬出来。”

赵欣静认为,既然喜欢散文,就要坚持读、坚持写。“我觉得现在大家都不爱看书了,我觉得不妨放下手机,让浮躁的自己重新回到安静的模式中。”

赵欣静表示,散文是反映中国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读散文、写散文更是国人应该努力保持的好习惯,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现在只要我一有机会就抓时间看书写文章。如果说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感动震撼,我想那就是散文。”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