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急诊科医生》 要从《永不放弃》说起
《海上牧云记》
《我不是精英》
京津冀三校 联袂上演《长征组歌》
“三山五园”系列活动举行成果展示
文化宫古筝班过半学员获全国考级证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诊科医生》 要从《永不放弃》说起

何忠杰(左二)与《永不放弃》主创
 

16年前,《永不放弃》开创了国内反映急救题材电视剧的先河;16年后,《急诊科医生》由于人设的饱满、对现实的贴近和医疗教育观念的尖锐交锋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对于这两部剧的共同导演郑晓龙来说,这是一条铁律,他曾带着《永不放弃》主创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体验生活。作为见证者,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忠杰向记者讲述了两部医疗剧台前幕后的故事。

震惊于《永不放弃》的真实创作

2001年,由郑晓龙、沈涛导演,江珊、李幼斌等一批风华正茂演员共同创作完成的电视剧《永不放弃》,通过发生在某医院急诊科里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从多个侧面表现了剧中人物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对生与死的判定。这部被很多观众评价为“最好的国内医疗剧”从创作之初便非常重视生活体验。

2000年,郑晓龙、李幼斌、江珊等主创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体验、收集素材。当时,何忠杰提供了多年积累的创伤病人抢救图片以便主创借鉴。在与这些“荧屏大腕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何忠杰也对他们有了一些直观的印象。

何忠杰说,李幼斌老师很风趣,学习能力特别强,为了迅速记住一些专业词汇,他就用谐音,如用“心里没谱”去记住“心肌酶谱”。

而江珊到急救部里体会生活时,很快就和医生们拉近了距离,“她上来让我把电脑的屏保改成她的头像,一点不陌生。”何忠杰说,“她总会先提问题,我回答完她继续问,很好学。”

在临别之际,郑晓龙导演一行请何忠杰吃了一顿饭,感谢他的帮助,席间有人问:“何主任,你抢救病人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们第一件事是安慰、鼓励病人,哪怕他没有意识,我们也会把我们的安慰鼓励语言讲给他们。”何忠杰的回答,也让剧里的主创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感谢何忠杰的付出,最后,导演让他出镜和江珊过了一次对手戏。“这也算一段难得的影视体验吧。”何忠杰笑道。

《永不放弃》播出后,当何忠杰看到荧屏上许多病伤员推入急诊室的场面时,让他感到十分震惊,“一下就让我回想起来我抢救的场景。这些演员们的化妆大部分是以我提供的图片为参考,而这种场景非常接近我当初的抢救工作,这无法不让我震惊。”何忠杰说。

希望有更多影视剧宣传急救知识

虽然《永不放弃》大获好评,但其续作却迟迟没有下文,“当时郑晓龙导演一直说要拍续集,没想到这续集16年后才上映。”何忠杰说。仿佛首尾呼应,10月底伴随刘欢唱响的《永不放弃》,《急诊科医生》在承接前作的精华后,对医疗剧又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谈及这部续作,何忠杰认为《急诊科医生》加强了对急救知识的科普,像心肺复苏、急症和外伤后怎样去处理,都在每集末的医疗小常识里体现了出来,这也是对普通大众的一种人文关怀。让何忠杰感受最深的是,《急诊科医生》里对生命终点的态度,他认为,如何正确看待死亡,是国人应该深思的。

《急诊科医生》里的一些经典台词,让何忠杰非常认同,在剧中,张嘉译饰演的何建一和王珞丹饰演的江晓琪,关于死亡曾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作为医生,我们大都是陪伴患者最后一程的人,当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应该给生命以尊严。”

“这段话说得很对!我从1992年开始前后13年,都在急诊科工作,从2007年调到重症医学科,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我看到很多救治不是满足病人的意愿,而是满足家人的意愿,其实质是我们对死亡没有共识。”何忠杰说。最后他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编剧、导演用电视剧这种形式,更好地宣传急救和其他医学知识,给普通大众更多的健康关怀和指导。”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