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普通机床干出“德国质量”
明天退休今天也要坚守一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普通机床干出“德国质量”
——记首钢矿业公司机械厂机加工分厂车工、高级技师秦涛
 

如何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是企业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他的绝活就是发掘机床潜能,把普通机床干不了的产品,变成干得了、干得好,产品粒度可达0.07毫米,质量堪比德国制造。他就是首钢矿业公司机械厂机加工分厂车工、高级技师秦涛。

三尺讲台走出高级技师

秦涛的老家在黑龙江省,父母是苇河林业局的工人。1990年3月,技校毕业的秦涛回林场当了一名小学教师。1993年3月,首钢矿业公司去苇河林业局招工,秦涛抱着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来到首钢矿山机械厂当车工。

从老师变为“徒弟”,秦涛决定尽快转变角色。“记得学徒时,师傅加工一种6头方扣螺纹,师傅和倒班的老师傅在研究怎么分头,我反复摸索操作的窍门,觉得自己弄明白了分头方法:就是把车床输出轴齿轮的齿数记下来,每分一个头就记下齿轮的转数,最后确定为两圈零42齿,输出轴旋转六分之一圈,6个头就可以确定了。找到这个规律后,我告诉师傅,当时师傅还有些不相信,让我试试,我按照摸索出的方法加工,一次成功。看着一个个毛坯件在自己手里变成想要的零件,心里说不出的高兴。”秦涛说。

师傅薛玉林也对秦涛赞不绝口:“机加工技术含量高,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分析、计算,想学好学精,不下苦功夫不行。秦涛有悟性、好琢磨、能吃苦。”凭着这股钻劲,秦涛逐渐成了一名技术熟练、善想点子的好车工。他研制工装卡具,解决了用1.6米立车进行钻孔的难题;采用工件装卡找正的办法,保证了内孔加工的精度;研制设计自动定心胎具,显著提高了加工效率。

2007年8月,秦涛参加了北京市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获得冠军。2010年他获得首都劳动奖章,直接晋升为高级技师。有人劝秦涛“跳槽”,他却说:“厂里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才有这样的成绩,我不能因为外面给钱多就一走了之,这是做人的原则。”

刀尖技艺让德国人折服

“参与产品攻关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是我最大的愿望。”这些年,秦涛解决了很多产品加工难题。

2007年,迁钢2160轧机安装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刻,从德国进口的轧辊端头安装不上,外国专家一口咬定备件没有问题。迁钢设备处请求机械厂给予技术支援,备件几何精度高,很难进行检测和修理,这可怎么办?“就算是洋设备,咱怕啥,我来试试。”秦涛带着检验人员说干就干,“起初,外国专家有点儿不相信我们的检测能力,始终在现场观察检测过程,我们多次检测后查找出了质量问题,确认是端头的两块立板对称度和两孔的同轴度均超出技术要求0.06毫米,两处内孔尺寸也小才导致现场安装不上。”德国专家最终承认此备件有问题,并告诉秦涛应使用陶瓷刀加工修复备件。经过充分准备,秦涛按照德国专家的指点,用陶瓷刀加工修复好了此备件,轧机顺利进行安装。

2010年,随着对数控车床技术的掌握,秦涛开始对各传统加工工艺进行改良。蜗杆是机加工分厂常规产品,属于螺旋结构,利用普通车床加工,不仅对刀困难、效率较低,而且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为此,秦涛开始研究采用数控车床加工此工件。从毛坯到蜗杆的牙型成型加工余量较大,对于数控编程也是一大难题,最初秦涛用宏程序编写,但时间一久,他发现宏程序计算步骤多,编写麻烦耗时,而且局限性较大,适用范围窄。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此项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数控车床的优势,秦涛经过两个昼夜的钻研,编写出了一个新的蜗杆加工数控程序,经试验,每次调整程序的时间较短,做到了通用性好、方便快捷,节省了系统的存储空间,加工效率比原程序提高了40%以上,比普通车床更具有能够快速进退刀、吃刀均匀有序、角度准确等诸多优势。秦涛在研究试验中,又发现该程序既适合各种蜗杆的加工,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他先后对10余个数控程序进行改进,不但保证产品质量,而且大大提高加工效率。

培训青工成企业中坚

2013年,以秦涛名字命名的矿业公司第一个北京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挂牌。2014年,机械厂机加工分厂负责北京凯特破碎机有限公司G465圆锥躯体加工任务。“紧张的工期和加上毫无经验,不发愁是假的,但既然接下了,我就必须往前走!”秦涛带着团队反复推敲、论证加工方案的可行性,制定了合理的工艺方案。

项目顺利开工了,但加工过程中新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工件结构的复杂性,普通刀具根本无法加工到位。“那就打破常规。”秦涛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刀具攻关,用CAD绘图测量加工死角的角度位置,改变以往刀杆形状,制作专用刀杆,同时根据刀杆角度制作球面专用车刀,保证球面加工精度要求的同时使刀杆在死角外部区域活动自如。专用刀杆与车刀的密切配合,达到了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项目成功赢得用户好评,实现产值12.58万元,扩大机械厂外部市场份额。

2016年,由于矿业公司实施转型提效政策,机械厂机加工分厂面临着结构性缺员,青工群体成了生产主力,但他们工作经验少、技术水平低,如何缩小新老人员间的“技术代差”?早已是分厂职能组技术人员的秦涛主动请缨转岗,到生产一线亲自指导青工们学技术。

穿上“蓝衣服”、劳保鞋,就这样秦涛从办公室转岗到了生产现场,在干好自己本职车工岗位的同时兼职成为一名现场培训师。为了尽快缩短转岗青工的岗位“磨合期”,从机床操作面板使用到刀叉开关再到机床部位检查,秦涛对转岗青工一一耐心讲解着,只要青工有难题,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做好传帮带。

名片:

秦涛,1970年4月出生,1989年12月参加工作,2006年5月入党。现为首钢矿业公司机械厂机加工分厂车工、高级技师。

荣誉:

获北京市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冠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北京市突出技能人才、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劳模、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2年、2017年连续当选北京市第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绝活:

首创了螺旋轴、球形螺纹、双盲头螺纹等加工方法,先后对10余个数控程序进行了改进,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心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就是坚持和精益求精。作为普通职工,要干到老学到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新时代,技术工人大有可为,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精神,提升技能、迎接挑战、超越自我,同时把技能传给更多年轻人,影响一批、带动一片,产生合力、形成氛围,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工匠”。

□本报记者 马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