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别让“慢就业”变成不就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毕业可选多样就业方式
别让“慢就业”变成不就业

 

近年来,随着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对就业选择时,都极具个性化。如今,“慢就业族”成为毕业季后的一类不可忽视的人群,他们在毕业后并不急于走上工作岗位,又不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伴父母或者进行创业考察,正在经历暂时待业状态。需要关注的是,“慢就业族”的原因不同,想法各异,且形成的社会评价也大相径庭。究竟该如何看待“慢就业”状态?如何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局面?

【现状调查】

“慢就业”适应角色转换 需要时间思考未来人生

去年7月就已经大学毕业的李伟,目前仍然处于待业阶段。“刚毕业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要怎么走,于是就开始了到处游玩,希望能在旅游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李伟告诉记者,他的旅行并非是单纯的景区游玩,而是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一场穷游断断续续经历的一年时间,虽然伴随着家人的不理解,但李伟却觉得收获颇丰。“在旅行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经历了很多从未有过的生活,让我觉得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李伟说,在旅行中,他学会了独自生活,学会了高效沟通,更有独自思考的时间,逐渐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接下来,李伟打算考取教师资格证,希望回老家(一个三线城市)当教师,“只要思考好了人生目标,才能继续走好接下来的路。”李伟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预计到明年上半年,李伟的“慢就业”状态就要结束了。

同样选择“慢就业”的肖娜是今年6月份毕业的,目前正在贵州山区支教,“是一名学长推荐我来支教的,因为没有想好将来要做什么,就想先放缓就业的脚步。想想再说。”肖娜通过电话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说,支教是暂时性的,但对她的影响却非常大,躲在偏远山区,过着简单安逸的生活,特别是跟山区孩子在一起时,触动了肖娜内心无数敏感的神经,她也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与事业。

“我想,结束支教后,我会选择创业,希望能搭建一个山区学校与城市学校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肖娜说,这个想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她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种信念就如同山区孩子们的求知欲一样,纯粹、炽热、执着。

的确,在很多放缓就业速度故事中,大学生们通过游学、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我相信,深入了解社会,会更有益于我们未来的工作。”肖娜认为,对于“慢就业”状态的评价,不应该忽视其中的好处,毕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或快或慢,因人而异。

迷茫心态导致慢就业

性格缺点成主要原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成为“慢就业族”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都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该做什么,从而导致推迟就业。

“我是学习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毕业后投了无数简历,不管对不对口,我都希望试一试,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24岁的于恰恰告诉记者,上学的时候,她并没有思考过未来要做什么工作;毕业后,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就更加迷茫了。

因为家庭条件较好,不上班对于于恰恰来说,并没有形成太多压力。如今,待业将近半年时间的于恰恰已经成为典型的“慢就业族”,性格优柔寡断的她很难做出明确选择,“不着急,慢慢找吧,总要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行。”也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态,于恰恰求职的几份工作都因为自己不喜欢,而宣告失败。

事实上,于恰恰也不清楚她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只好用不断求职、拖延就业的状态,来慢慢想清楚未来的人生路。

当然,不是所有“慢就业”的目标都是就业,25岁待业青年沈鑫的妈妈就非常担心,“孩子已经毕业两年多时间了,开始的时候还坚持找工作,上班,但时间不长就辞职了。最近一年多时间里,他几乎不再找工作了。”沈妈妈告诉记者,沈鑫刚刚毕业的时候也曾积极投简历、找工作,但上班没几天,就因为各种原因,辞职了。后来,沈鑫就开始动了创业的心思,一直跟父母说,自己正在考察创业项目。

但在沈鑫父母看来,所谓的创业考察都是借口,沈鑫很少出门,创业想法也是经常改变,“前不久,沈鑫又想去云南开旅馆,这已经是他第六个创业想法了,我和他爸爸坚决反对。”面对家人的反对,沈鑫也不着急,只是说想想再说。

沈妈妈认为,沈鑫的懒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性格中的被动、不思进取等缺点,是造成沈鑫“慢就业”的主要原因。她很担心,再这样下去,孩子的“慢就业”就会演变成“啃老”, 人也越来越颓废、绝望,最终活生生变成一个“巨婴”。

【专家观点】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

就业话题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政协委员们纷纷向全国政协提交相关提案,支招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表示,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和宽容度都在增加,大学生就业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过去的大学毕业生一般有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毕业后需要马上进入工作。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对于工作赚钱这件事不是那么急迫。这部分年轻人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如果遇不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宁可等待也不屈就。这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观念不是局限于坐在办公室里的朝九晚五,而是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比如做设计、开网店等等,这是一种灵活就业。“慢就业”现象不是负面的,社会也不宜对他们的做法过多苛责。

同时,印杰也提出,“慢就业”可以,不能变成不就业。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轨迹去生活,但要注意不做“啃老族”,不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一些慢就业族拖着不就业,抱着得过且过或者“啃老”的心态度过毕业季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慢就业”不可取,社会也应当及时介入指导,了解“慢”的真实原因,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针对性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惠好通过前期大量调查得出,当前,在就业人口众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就业岗位出现了供需矛盾,尤其是结构性矛盾。加上有的学生目标较高,造成了“慢就业”现象增多。

在刘惠好看来,“慢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一些留学、工作等手续没有办好,带来的被动型“慢就业”,一类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报酬等,或出于其他原因的主动型“慢就业”。

刘惠好表示,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社会选择多样化的表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想法、有安排,只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就是可以接受的,社会对此应该持包容的态度。

但对是否选择“慢就业”,建议学生应该进行理性选择。如果所学专业技能性较强,知识、技能更新速度较快,这样的学生不宜“慢就业”。如果在学校更多学习的是基础知识、思维方式,这样的“慢就业”就不太容易造成荒废所学专业。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信息获取渠道较多,在“慢就业”期间要注意及时了解社会变化,跟上时代步伐。

【支招建议】

就业指导应及时干预

优化就业环境促就业

采访中,面对主观因素导致“慢就业”,而待业者无力改变困境的状况,有关专家认为,这就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发挥重要作用了。“及时关注和干预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们从心理上、能力上进行角色转换,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有政协委员提出,当代大学生普遍有思想,有头脑,他们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工作岗位的喜好、适应、匹配的情况,来选择就业的方式和时间。从家长、学校、社会来讲,应该能够理解和宽容。

委员们建议,针对这一现象,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建议尽量鼓励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尽快就业。同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适宜的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就业待遇,为年轻大学生就业提供职业发展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孙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