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之重宝说玺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玺印知识讲座(之一)
国之重宝说玺印

后人仿制的传国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战国玺印
秦玺印
清乾隆帝田黄三联玺
 

说“印”解字

中国的印章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始终是个难解之谜。考究史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节,会意。爪持节,以表信也。”清代段玉裁注解:“凡有官守者,皆曰执政,其所持节信曰印,古上下通曰‘玺’。”也就是说,在上古时代“印”“玺”二字通用,是执政者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和权力,作为一种信用的标志和凭证。

而“玺”这个字,《说文》里的解释是“王者印也”,称王称帝的人用的印章。这就不能与“印”通用了。这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能称“玺”,必须用玉,臣民的印章只能叫“印”,不准用玉。“印”、“玺”二字从此有了区别。

不过到了汉朝,这个规定有所放宽,皇后和王公的印也可以叫“玺”了。但“玺”一直成为帝王的专利,也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是国之重宝。

等到了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她说“玺”与“死”字谐音,不好,改“玺”为“宝”。到唐中宗即位,又称为“玺”;到唐玄宗时又称为“宝”。此后,皇帝印章就大都称“宝”,直到清朝灭亡。

“玺”也好“宝”也罢,由古文字的原意可以看出,印章起源于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权力的象征。有了国家,有了政府,有了军队,有了各级政治阶梯,权力就有了分配和传递的问题。而印玺呢,就成了权力分配和传递的一个凭证,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源头的神话

印章起源于古代政治制度,从神话传说中也可以看出。汉代纬书《春秋运斗图》记载,黄帝的时候有一条黄龙背着一幅图画,从天上下来,图上有一方印玺,印文是“天王符玺”。另一本纬书《春秋合诚图》里,则说得更有声有色:尧和他的太尉舜坐在一条龙舟上观赏风景,飞来一只凤凰,嘴里衔着一只红色玉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的匣钮,白玉的拴绳,封住匣子的两头,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印玺,印文是“天赤帝符玺”。

神话反映着古人的思想。在这两则神话里,上天选定了真命天子后,就派龙或者凤给他送来一枚印玺,可见印玺代表上天授予帝王的权力,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是多么神圣的象征。而传国玉玺的传说,更为中国人所耳熟能详。

传国玉玺的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玉玺共有六方,六玺之外又传有一方用和氏璧雕制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这就是汉朝以后所称的传国玺。它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的历代帝王,光有自己的玉玺不行,只有得到了传国玺,才能被公认为真命天子。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厉王让玉工辨认,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砍断卞和的左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献玉,又被砍断右脚。等到文王即位,卞和怀抱璞玉在荆山下痛哭。文王派人剖开外面的璞,果然得到里面的宝玉,因此称这块玉为“和氏璧”。

后来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相国昭阳。不久和氏璧失窃,昭阳怀疑是他的门人张仪干的,严刑拷打张仪。张仪逃到秦国,辅佐秦惠文王连横六国成功,大败楚国。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秦昭王想拿十五座城池来换,秦强赵弱,赵王请蔺相如捧璧前往。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妇孺皆知。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他命令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这便是传国玺。传说这八个字是鸟文篆,玉工孙寿镌刻。在宝玉上雕有螭兽钮。鸟是阳物,螭为小龙,属阴,鸟文与螭兽钮都含有阴阳交合的哲学思想。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至灞上,秦王子婴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秦灭亡,传国玺归汉刘所有。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派人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来人,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后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赶至宛,献于刘汉更始帝刘玄。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送给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公元936年,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现代仿制传国玉玺

故事本该就此终结,但后代的帝王为了让臣民相信他是真命天子,不惜造假。中国最早的印章赝品,应该就是传国玺。后周太祖郭威时,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又告失踪。辽兴宗耶律宗真在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的题目试进士,成为历史笑柄。北宋哲宗时,农人段义犁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各部各阁的大学士经过多方论证,依据前朝的遗迹,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后不知所终。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叫卖于市,伯颜命人购得,交给了皇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蒙古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至此,经历了1500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其实从郭威开始的传国玺,应该就是假的。历朝历代都有人造假,更让人扑朔迷离。传国玺到底有几方,是否还存在,现在又在何处,都成了难以解开的千古之谜。但透过这个半是史实半是传说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秦代以后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国之重器,天下共宝”。

主讲人介绍:张国维教授,字效丞,在北京市文博系统工作,主要从事文物鉴定及金石篆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编辑出版《士一居印存》《金石字汇》《国维印稿》等书籍。其篆刻作品风格以汉印为宗,严谨深邃,古朴大方,北京奥运会时,“罗格之印”即出自其手。张国维先生家学渊源,其祖父张樾丞是清末著名篆刻家,有“铁笔圣手”之誉,曾为宣统皇帝制过八枚玺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开国大印,也出自张樾丞之手;其父张幼丞也是京城金石治印名家。近年来,张国维先生热心公益,积极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多次为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国学培训班授课,受到职工欢迎。

□主讲人:张国维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