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资单上看变迁
人是一粒行走的粮食
读懂斑马线上的黑与白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资单上看变迁

 

家中的抽屉里存放着两张工资单。分别是父亲和我参加工作后领到的第一份工资单,因为有纪念意义,所以特意保存下来。通过两张小小的单据,数字上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我们一天天变好的生活。

父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伍来到一家企业工作。那时当上一名国企工人,抱上“铁饭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当时,工人的社会地位、工资收入都还可以。很多人都挺羡慕工人,连找对象工人都是首选。

跟着父亲第一次在职工食堂吃饭、第一次在职工浴室洗澡、第一次在俱乐部看上了电影。这些第一次都令我印象深刻。那时感觉,工厂就像大城市,让我这个农村娃见了世面。从此,我也成了职工子女。

发工资了,父亲把工资单拿回来,把钱交给母亲。母亲把钱拿在手里,久久没说话。要知道,这钱在农村要干几个月的活。当时父亲的工资单上写着实际工资收入65元。母亲把这张工资单压在写字台的玻璃下,这一放就是几十年。那年听父亲说,厂里扭亏为赢,日子好过了。父亲还发了箱饮料,我记得是崂山可乐。我和妹妹从来没喝过汽水,那晚抱着可乐一直喝,直喝得肚子胀得走不动了。那味道多年以后还一直念念不忘。

母亲支出父亲工资的一部分,给我们做了新衣服,还给奶奶买了根拐杖。我问母亲:“你们怎么什么也不给自己买。”母亲笑笑道:“照这样下去,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有钱了,还怕买不到东西。”

那几年,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了全家五口人。还供我们上学读书。从此,我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成为职工小学的一员,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看书识字。在以后的十多年里,我和企业一起慢慢长大,也见证了企业的兴衰。

高中毕业之后,我接过父辈的旗帜,也成为一名企业员工。在经过半年多的试用期后,转正成为正式工人。也就在那个月,和老工人一样领到了“饷银”。回到家,父亲问我拿到了多少钱,我把工资单和钱交给父亲。父亲看了半响,笑呵呵对我说:“你们赶上好时候了,敢情你一个月拿的钱抵我一年”。仔细地看了一下工资单。除去各种费用,实际收入为860元。父亲接着说:“你看,单位为你们缴纳了‘三金’,还有职工洗理费、营养费、住房补贴,这么多福利。企业多关心职工呀!孩子,你要努力工作,报效企业。”我记得父亲的话,一直勤恳踏实地工作,为自己是一名企业员工而感到自豪。

几年后,公司工资收入改革,职工的福利和收入大幅度增长。职工收入高了,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连菜市场上卖菜的小贩也愿意到我们厂里来。许多人都告别了老房子,搬迁到新居。职工得到实惠了,更加从心里感激企业,怀着感恩惜福的心,去建设我们自己的家园。

这两张工资单,这些发黄的记忆,不得不让我们感叹时代的沧桑巨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更加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张帮俊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