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0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视察。这是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听取通州区历史文化、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貌。京报集团记者 贾同军/摄
 

□北京城市大,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

□背街小巷是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光靠政府力量不够。北京有自己的好传统,如“朝阳群众”、“西城大妈”,哪里多一些红袖章,哪里就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安心。

——习近平

2017年5月,孟夏之日,万物并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北京。越来越多的盛世国事,荣放京华。

北京这座城,底蕴深厚,端庄大气,她的风貌,敢与全球最美城市比肩。同样,和全球所有城市一样,仔细端详,这座城市的街巷之陌、细微之处,并非完美无瑕。

首都形象无小事。城市管理,最是于细微处见功夫、见态度、见精神。再往大了说,精细化管理城市,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指示:“北京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

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北京拿出了“绣花”功夫。

治“面子”更要治“里子”

大街区是城市的“面子”,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市民的幸福指数,有时恰恰体现在这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里子”中。背街小巷是一把尺子,量出了北京城市管理的短板。

总书记指出,“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背街小巷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最见功夫。

最新出台的《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从2017年起,利用3年时间,对核心区背街小巷进行集中全面整治提升,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内容可归纳为“十无一创建”。具体到“十无”,是指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创建的文明街巷“五好”,是指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

做到“十无”不容易!不仅要拆除未经批准私自搭建的建筑物,封实“开墙打洞”,恢复街巷原貌,还要整修残墙断壁,有条件的补齐门牌,拆除违规设置的各类广告牌匾标识,确需设置的应统一规范设计,精细实施,具有景观性。

此外,还要求整修或重新铺设破损道路,路面平整、无坑洼。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完好,干净整洁。公共区域能绿尽绿,缺植补栽,多元增绿,花木相宜,古树保护。

背街小巷虽小,要治理的内容却很多、很细、很杂。

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背街小巷整治的第一记重拳,即瞄准地区“大城市病”最集中的西单横二条。40余家临建商铺彻底关停,约1600平方米的沿街临建推倒性拆除,取而代之的是2400平方米的休闲绿地。

整治背街小巷的任务也是一把尺子,量出的是北京精细化管理城市的决心和能力。

居民楼“开墙打洞”也是城市痼疾之一。少数人获取了经济利益,但却给楼体结构带来了安全隐患,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噪音、油烟污染;不少商户侵街占道经营,“侵蚀”了原本就不宽敞的人行道路。

几年来,“开墙打洞”治理在16区全面展开,仅城市核心区就封堵1万余处。封堵后,墙体恢复成房屋的本来面貌,并因地制宜,或恢复道路,或增加小微绿地。北三环安贞桥西路北,曾经“开墙打洞”商户林立,整治后,路侧多了一块长百米、宽两米的狭长绿地,为城市增添了绿意。

一系列的整治措施,让街区的生态得以重塑,老街区焕发出新光彩。北京地标王府井今年完成了12项整治工程,拆除楼顶大型广告牌,增加组合式花香座椅,拆除临建违建,让这张北京名片越发亮眼。什刹海风景区拆除环湖酒吧二层违建和大型广告牌,亮出了灰色的房檐和迷人的天际线。

老北京的“北京范儿”,一个显著特质是“讲究”,对事对物极尽精致苛求。现在北京的城市管理,也是“讲究”:“精”在工匠精神,精心、精治,打造精品;“细”如绣花一样,细心、细巧,细节为王;“化”于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

精细化管理城市,是这座现代城市的“北京范儿”、“首都范儿”。

探寻精治共治机制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还管网格和绿地。”东城区龙潭街道城建科科长王秀云,最近多了个“头衔”——夕照寺西里南区巷长。对自己的“权力”,她这样幽默形容。

和王秀云一样,北京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都有了自己的街长、巷长。街长、巷长不是官儿,“管天”“管地”其实“管”的是责任。

在北京背街小巷整治中,城建、综治、安全、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都纳入进来,形成治理合力,各部门定期召开街巷理事会进行决策、协调并监督整改。街长、巷长本身没有执法权、行政命令权,主要是做沟通反映、协调督促、穿针引线的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前台”。

管理城市如绣花,针脚越密越精细。

其实,城市管理的命题,从城市出现就一直存在。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超大城市的管理,可谓世界级难题。城市之大,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马路高楼的机械累加,更是万千大事小情的相互交融、各种问题矛盾的交织错杂。治理超大型城市,大而化之不行,必须把治理单元划细划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

现在,街长、巷长制结合网格化,工作具体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北京继续探索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新机制。

但治理城市环境,难免触碰一些人的利益。由于历史原因,龙潭街道夕照寺西里南区私搭乱建现象一度十分普遍,整治过程中,共拆除297处违建。

作为巷长,王秀云走访了所有“违建户”,本子记了厚厚一摞。她有过独自一人被十几个彪形大汉围着时宣讲政策,说得对方潸然泪下最终配合拆违的“女汉子”壮举,也有过居民煮好面条、让她吃口饭再干活的感人经历。

如今的夕照寺西里南区,在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居民共治下,干净、整洁、宽敞。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同样是精细化管理城市的一大法宝。

“朝阳群众”、“西城大妈”就是北京创造的好经验,就连总书记也为他们点赞:“哪里多一些红袖章,哪里就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安心。”

“我现在的名字是‘西城大妈’!”这句自我介绍出自一个大个子高鼻梁蓝眼睛的洋大爷之口,怎么听都像是玩笑。洋大爷却是认真的。

他叫高天瑞,一个在北京胡同呆了22年的外国人,退休后还乐此不疲地戴上“红袖标”,管起了鸡毛蒜皮的杂事。每天定时出现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前的志愿服务亭里,或为游客指路,或给游客倒水,或帮邻居吆喝生意,有时甚至“路见不平”管理一下小商小贩——“西城大妈”就是这样一个志愿者群体。

北京城可不只有“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汲取传统智慧、结合现实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出现了大量生动实践,石景山“老街坊议事会”、“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东城的“小巷管家”等都是响当当的居民自治共治品牌。从单纯的治安防范到复杂的法律服务,从调解矛盾纠纷到督促环境整治,这些热心的街坊们,不仅构筑着首都平安的铜墙铁壁,也完善着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服务网络。

依法治理育文明

一个简简单单的过马路问题,让多少城市管理者挠头不已。

从城市管理的大命题,到过马路问题,要经过交通管理、道路管理、路口管理等多个层级的子命题。一层层“管理”的对象,字面上是事和物,其实根本上都是一个——人。

精细化城市管理,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是城市文明演进的路径。这条路怎么走?

今天的北京,城市管理的对象日趋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运用法规、制度、标准管理城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精细化管理城市。

今年以来,北京累计发布了140项地方标准,其中城市管理服务类项目占83.6%。今年的北京地标立项计划中,这类项目占比也达到82.8%。这些地标将为精细化管理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界面、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进行规范。

背街小巷整治会不会是“一阵风”?北京有长效管理指导意见,“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聘请第三方公司每日抽查10条,每周暗查,每月督导检查,每季度点评通报,检查结果纳入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考核内容。

这一次北京整治背街小巷,严格执法,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一盘棋谋划,一把尺子衡量,释放了明确信号:不存在“厚此薄彼”,也不会是一阵风,凡是违法建设、开墙打洞等城市乱象,坚决依法治理。以往久攻不破的“顽疾”在全市范围的雷霆行动中逐渐治愈。

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这也是人类习惯养成的涵养路径。

精细化城市管理,完备建章立制,严格依法治理,都在塑造着北京的城市文明。

再回到过马路的问题,行人集体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抢行,不文明现象在很多城市积习已久,也是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治理路口陋习,北京不但开展了路口交通秩序重点整治,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更注重发挥文明引导和塑造的功能。

全市启动了“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推出46个示范路口试点设置文明引导员,柔性引导。北京日报社发起的“礼在北京 让出文明——认领爱心斑马线”活动得到全市近百个单位、团体积极响应,认领了全部46个示范路口,共开展引导活动近400次,参与人员超过4000人次。

今天的北京,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一跃,城市精细化管理直接关系到“四个中心”的服务保障能力,关系到“四个服务”的工作水平,关系到大国首都形象,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

精治、共治、法治并举,北京正在学习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着城市。这座美丽的、精致的、文明的城市,正在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

京报集团记者 董少东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